点亮心灯的人——记虞城志愿者李胜然的公益之路
在豫东大地,古城虞城,有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用涓涓善举温暖着一方水土;他不追逐耀眼的名利,却以无私付出诠释着生命的价值。他,就是李胜然,一位将“横渠四句”的千年宏愿,化为日常坚守与默默奉献的基层志愿者。他的故事,并非波澜壮阔的史诗,却如同一盏静静燃烧的心灯,照亮了许多需要帮助的角落,诠释着新时代的担当与情怀。
一、根植乡土:从张集走出的“义工”
1976年,李胜然出生于虞城县张集镇一个普通的家庭。中原大地的淳朴民风,自幼滋养着他厚道、仁爱的品格。成年后,他获得了本科学历,没有选择远走高飞,而是将根深深扎在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成为了一个平凡的基层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尽职守,履行着为人民服务的质朴职责。
然而,工作之余,李胜然的心中总涌动着一股超越日常的热流。他深感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做好本职工作,更在于能为社会、为他人多做些什么。他取字“义工”,号“妙聖居士”,这并非附庸风雅,而是他内心志向的真诚流露——“义工”意味着服务与奉献,“妙聖”则寄托了对高尚精神境界和人间大善的向往。这份源自传统文化深处的滋养,尤其是像“横渠四句”所倡导的“为生民立命”的士大夫精神,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为他日后漫长的公益之路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石。
二、涓滴成河:公益之路的起步与探索
李胜然的公益行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对身边社会需求的敏锐洞察和一颗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他看到听到的一些现象,总让他无法安心做个旁观者。
或许是一次次听闻溺水事故带来的心痛,让他意识到预防与救援的重要性。于是,他牵头参加了虞城县逆行救援队。这并非一个官方机构,没有充足的经费和完善的装备,更多是依靠他和一群志愿者的热情与责任感。他们宣传防溺水知识,在危险水域巡逻,时刻准备着应对可能发生的险情。每一次劝阻,每一次演练,每一次可能的出动,都凝聚着他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这支救援队,成了虞城水边一道无形的安全网,守护着孩子们的笑声,守护着家庭的完整。
又或许是目睹了部分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等,可能面临的生活窘境,特别是每日一餐的温饱问题。“让他们吃上一口热乎饭 ,李胜然忙碌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爱心晚餐”的现场,他不是指挥者,而是实实在在的操办者、服务者。当看到每一位前来用餐的人脸上露出的温暖笑容,所有的疲惫便化作了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一餐饭,解决的不仅是一时的饥饿,更传递着社会的温度与尊严。
他还深信文化的力量能够滋养心灵,提升社区的精神风貌。他参加了公益性读书会,引导着各行各业的爱书之人。在书香墨韵中,大家共读经典,分享感悟,交流思想。这个读书会如同一个精神驿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开辟了一方宁静致远的空间,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知识在交流碰撞中焕发活力,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为往圣继绝学”。
这些项目,看似分散,却都统一于李胜然那颗“为民立命”的初心。他没有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地将想法变成行动,用一点一滴的努力,试图改善他能触及的世界。
三、深耕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守护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李胜然敏锐地察觉到,物质的帮助固然重要,但精神的关怀、心理的健康同样不可或缺,尤其是对于国家的未来——青少年而言。他发现,学业压力、成长困惑、人际交往等问题,正困扰着不少孩子,甚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
于是,已过不惑之年的李胜然,再次将公益的目光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他正致力于创建青少年心理健康咨询的公益爱心驿站。这是一个需要更多专业知识和耐心的领域。他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联络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志愿者,努力构建一个能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提供支持、疏导和帮助的公益平台。他希望通过这个驿站,能够早期发现、干预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阳光、积极地面对成长中的烦恼。
从防溺水到爱心餐,从读书会到心理辅导,李胜然的公益之路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从关注外在安全到关怀内心世界,体现了他对社会需求认知的不断深化和公益行动的持续升级。这正是一个真正社会工作者“服务社会”价值的全面体现。
四、情怀与担当:七零后的家国印记
在李胜然身上,人们能看到一代人(七零后)特有的家国担当情怀。他们成长于社会变革时期,承袭了传统的责任感,又拥抱开放的新思想。他们务实,肯干,不尚空谈,坚信行动的力量。
李胜然的多重身份——县作协理事、民协理事、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乃至县工商联副主席、政协委员——并非炫目的头衔,而是他连接社会、服务社会的不同渠道。他利用这些平台,为文化事业鼓与呼,为民营经济发展建言献策,更不忘为公益事业争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他将“横渠四句”那种宏大的使命感,内化于具体的工作和公益行动中,实现了“为天地立心”于细微处,“为生民立命”于实在处,“为往圣继绝学”于传播处,“为万世开太平”于奠基处。
他的奉献,是真正的无私奉献。不图名利,不求回报,甚至很多时候是默默无闻的。他追求的,是看到问题得到解决后的欣慰,是帮助他人后内心的充实,是感受到社会因自己的微小努力而变得更美好一点的满足。这种精神,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再现和接力传承。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无私奉献、服务人民,李胜然用他长达多年的坚持和不断拓展的公益实践,证明了这种精神在当下的蓬勃生命力。
结语:平凡中的光芒李胜然的故事,是一部正在书写的报告文学,主角是一位平凡的基层工作者,篇章则由一次次防溺水巡逻、一份份爱心晚餐、一场场读书分享、一次次心理辅导连接而成。他没有显赫的功勋,却拥有最坚实的口碑;他没有华丽的言辞,却拥有最赤诚的行动。
在虞城,李胜然就像一位默默的点灯人,不追求舞台的中央,只是耐心地在需要光亮的地方,点燃一盏盏温暖的灯。这些灯光或许微弱,但汇聚起来,足以照亮前行的路,温暖无数人的心。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勿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是“铁肩担道义”,什么是“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的存在,让我们相信,伟大的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它恰恰蕴藏于无数像李胜然这样的平凡志愿者日复一日的坚守之中。他们,是社会的脊梁,是时代暖流中最动人的浪花。致敬,李胜然!致敬,所有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他们的故事,值得被书写,他们的精神,值得被传扬。
2025,09,15日
编辑简介
张社强(罡强)笔名:了凡。河南省虞城县信用社职工,文学爱好者。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中国新时代认证诗人,高级文创师。商丘市作协会员。虞闻天下编辑部编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第九届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