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珊瑚颂》 文/冯计英
霞光万道碧波开,
珊瑚千团映玉台。
浪击风摧犹傲立,
丹心永世驻蓬莱。
2025年9月14日于上海挹露轩
Seven-Character Quatrain: Ode to Coral
By Feng Jiying
Beneath ten thousand rays of sunglow, blue waves unfold wide,
A thousand clusters of coral o’er jade pavilions shine.
Unbowed, they stand against the wind and waves’ fierce tide,
Their loyal hearts forever in Penglai’s realms enshrine.
Composed on September 14, 2025, at Yilu Xuan, Shanghai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海魂凝玉魄,诗笔铸丹心——冯计英《七绝·珊瑚颂》的意象解构与精神图腾建构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若将中国古典咏物诗比作一片浩瀚星海,那么冯计英先生的《七绝·珊瑚颂》便是其中一颗兼具温润光泽与坚硬质地的星辰。没有乐府诗的铺叙绵长,不似词牌的婉转缠绵,仅以二十八字的七绝篇幅,便将海洋深处的珊瑚从自然物象升华为承载精神品格的文化符号——既是对“托物言志”传统的当代续写,更是诗人以诗为刃,浮躁语境下刻下的精神坐标。多数人沉迷于浅表层的视觉狂欢时,这首小诗却如深海珊瑚般,碧波之下沉淀着厚重的意涵,需以静心为潜望镜,方能窥见其意象褶皱里的风骨与丹心。
一、意象织锦:从视觉铺陈到意境升维
古典咏物诗的精髓,在于“见物见我”——既要描摹物象的形神之真,又要寄寓诗人的情志之深。《七绝·珊瑚颂》的开篇两句,便以极简的笔墨完成了从“绘形”到“造境”的跨越,为后文的“言志”埋下伏笔。
“霞光万道碧波开”一句,堪称“时空折叠”的诗性表达。“霞光万道”以数量词“万道”打破空间的局限,将天际的光亮从一点扩散至无垠,构建出横向的开阔感;“碧波开”则以动态词“开”赋予海面纵向的舒展,仿佛平静的海面因霞光的映照而缓缓苏醒,从沉寂的平面变为流动的立体。这里的“开”字绝非简单的“展开”,更暗含“破茧”之意——仿佛此前的海洋被夜色或阴霾笼罩,而霞光的到来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碧波之下的生机与绚烂。这种“以光破暗、以动破静”的写法,开篇便充满张力,既为珊瑚的登场搭建了宏大的舞台,又以“霞光”的温暖、“碧波”的澄澈,为全诗奠定了明亮而纯净的基调。
紧接着“珊瑚千团映玉台”,诗人的视角从“天地之际”骤然收束至“海中一物”,完成了从宏观到微观的精准聚焦。“千团”二字极具巧思:既写出了珊瑚群落的繁盛之态,避免了单一珊瑚的孤绝感;又以“团”的圆形意象传递出珊瑚的温润质感——不同于岩石的棱角分明,珊瑚的“团”是岁月打磨、海水浸润的结果,自带柔和与厚重。而“映玉台”则是意象的点睛之笔:“玉台”本是陆地上温润、高洁的象征,诗人让珊瑚与“玉台”相映,实则是将海洋生物与陆地君子的品格进行隐性勾连——珊瑚如美玉般莹润,却又生长于深海,比美玉多了一份历经风浪的坚韧;“玉台”因珊瑚的映照,也多了一份来自海洋的壮阔与生机。至此,珊瑚的“形”与“质”已全然呈现,为后文精神品格的挖掘做好了铺垫。
二、风骨锻造:从自然抗争到人格象征
如果说首联是对珊瑚“静态之美”的描摹,那么颔联“浪击风摧犹傲立,丹心永世驻蓬莱”则是对珊瑚“动态之魂”的淬炼,也是全诗从“咏物”转向“言志”的关键转折。诗人以“浪击风摧”为试金石,将珊瑚从自然物象彻底升华为人格象征,完成了精神风骨的建构。
“浪击风摧”四字,凝练地概括了珊瑚生长环境的残酷。海洋并非永远平静,巨浪的拍打、暗流的冲击、狂风引发的漩涡,都是珊瑚生存的考验——对于无依无靠的海洋生物而言,这些外力足以将其撕裂、冲散。诗人用“击”与“摧”两个极具力量感的动词,强化了环境的恶劣:“击”是横向的猛烈冲撞,“摧”是纵向的毁灭性破坏,二者结合,构建出一个危机四伏的生存场景。而“犹傲立”则是对这种残酷环境的有力回应:“犹”字包含了“尽管如此,依然如此”的转折意味,将环境的恶劣与珊瑚的坚韧形成鲜明对比;“傲立”二字则赋予珊瑚以人的姿态——不再是被动承受风浪的生物,而是如同坚守信念的君子,在逆境中挺直脊梁,不弯腰、不退缩。这种“拟人化”的写法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珊瑚的生长特性:珊瑚虫死后,其骨骼会堆积成礁,历经千万年海水冲刷而不垮,本身便蕴含着“坚韧不屈”的自然属性;诗人不过是将这种自然属性提炼、升华为可感知的人格特质,珊瑚成为“逆境坚守”的精神图腾。
“丹心永世驻蓬莱”则是对珊瑚精神内核的终极定义,也是诗人情志的集中抒发。“丹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极具文化重量的意象——从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岳飞“一寸丹心图报国”,“丹心”早已超越了“红色的心”的字面含义,成为忠贞、赤诚、坚守理想的象征。诗人将珊瑚的精神内核定义为“丹心”,实则是完成了珊瑚人格化的最后一步:“傲立”不再仅仅是生物本能的抗争,而是源于内心的赤诚与坚定;抗风浪,也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守护心中的信念。而“蓬莱”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山,代表着永恒、纯净、不受世俗侵扰的理想之地——“驻蓬莱”意味着这份“丹心”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不会因环境变迁而动摇,而是能超越时空,永远留存于理想的境界之中。这里,诗人将珊瑚的“丹心”与“蓬莱”的永恒相连,既为珊瑚的精神找到了安放的归宿,也借珊瑚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丹心永固、理想长存”的追求,诗歌的主旨从“颂珊瑚”升华为“颂坚守”,实现了咏物诗“物我合一”的最高境界。
三、格律与语言:古典美学的当代传承
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冯计英先生在《七绝·珊瑚颂》中展现了对古典格律的娴熟驾驭,其语言运用既符合七绝的规范,又兼具当代的可读性,实现了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平衡。
从格律来看,这首诗严格遵循七绝的平仄规则。以平水韵为参照,“开(kāi)”“台(tái)”“莱(lái)”均属“十灰”部,韵脚清晰、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兼具音乐美与节奏感。七言绝句的篇幅本就短小,对平仄、押韵的要求更为严苛——稍有不慎,便会显得生硬拗口。而这首诗的平仄安排自然流畅,如“霞光万道碧波开”一句,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完全符合七绝首句入韵的平仄格式;“浪击风摧犹傲立”为“仄仄平平平仄仄”,与上句形成平仄相对,既保证了格律的严谨,又让诗句的节奏富有变化,避免了单调乏味。
语言运用上,诗人秉持“语浅而意深”的原则,摒弃了晦涩的典故与生僻的辞藻,选用“霞光”“碧波”“珊瑚”“浪击”“风摧”等贴近生活的词语,却能营造出丰富的意象与深厚的意境。这种语言风格既符合古典诗词“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又适应了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无需查阅典故,便能直观感受到诗歌的画面与情感,却又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新的意涵。例如“傲立”二字,看似简单,却包含了“姿态”与“精神”两层含义:表层是珊瑚在风浪中直立的形态,深层是君子坚守信念的精神,一词双关,简洁而厚重。这种“以简驭繁”的语言技巧,正是诗人深厚文学功底的体现。
四、译笔传魂:跨文化语境下的意境保真
诗歌的翻译向来是难题——既要传递字面意思,又要保留意象与意境,尤其对于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诗词而言,跨文化传播的难度更大。而《七绝·珊瑚颂》的英文译文,却实现了“形”与“神”的双重传递,西方读者也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译文开篇“Beneath ten thousand rays of sunglow, blue waves unfold wide”对应“霞光万道碧波开”,“sunglow”一词精准还原了“霞光”的温暖明亮——不同于“sunlight”的直白,“sunglow”带有“光晕、光辉”的诗意感,更贴近原诗的意境;“unfold wide”则将“开”字的动态感与舒展感传递出来,仿佛碧波在读者眼前缓缓展开,避免了直译“open”的生硬。第二句“A thousand clusters of coral o’er jade pavilions shine”中,“clusters”对应“千团”,既保留了“群体”的含义,又符合英文对珊瑚群落的表达习惯;“o’er”(over的缩写)的使用则增添了译文的古典韵味,与原诗的七绝体裁相契合,避免了“above”的口语化。
第三句“Unbowed, they stand against the wind and waves’ fierce tide”是译文的点睛之笔。“Unbowed”作为句首,开门见山地凸显了珊瑚的“傲立”之态——“不弯腰、不屈服”的含义,比直译“still stand proudly”更简洁、更有力量;“fierce tide”则强化了“浪击风摧”的猛烈程度,“fierce”(凶猛的)一词精准传递出风浪的破坏性,西方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珊瑚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句“Their loyal hearts forever in Penglai’s realms enshrine”中,“loyal hearts”准确对应“丹心”的“忠贞”之意,避免了直译“red hearts”的文化误解;“enshrine”(珍藏、供奉)一词则将“驻”字的“留存、安放”之感转化为更符合英文表达习惯的动词,既传递了“丹心永世留存”的含义,又带有“被珍视”的情感色彩;而“Penglai”一词直接保留拼音,既避免了“fairy mountain”等意译对文化意象的消解,又为西方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神话的窗口,实现了文化传播与意境保真的平衡。
五、人格映照:诗人身份与诗歌意涵的互文
结合冯计英先生的身份背景,我们更能读懂《七绝·珊瑚颂》背后的深层意涵——诗歌中的珊瑚,实则是诗人自身品格与追求的镜像,二者形成了“物我互文”的关系。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冯计英先生长期浸润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鸟虫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装饰性文字,以笔画间融入鸟、虫、鱼等形态而得名,其特点是“于细微处见精妙”——既要保持文字的实用性,又要在笔画间展现艺术的美感,需历经反复打磨、精心雕琢方能成型。这种“精益求精、坚韧坚守”的艺术追求,与诗歌中珊瑚“浪击风摧犹傲立”的品格形成了呼应:鸟虫篆在笔画的细微处坚守艺术之美,珊瑚在深海的风浪中坚守生命之韧;诗人将对传统艺术的坚守,融入到对珊瑚的咏叹之中,诗歌成为艺术追求的另一种表达。
同时,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多家文学社团的签约作家与总顾问,冯计英先生身上肩负着文化传承与社会责任。当下多元文化碰撞、浮躁风气盛行的环境中,坚守传统文化、传递正能量,本身就是一种“浪击风摧犹傲立”的选择。诗歌中的“丹心”,既是珊瑚的精神内核,也是诗人对文化理想、社会责任的赤诚之心;“蓬莱”既是珊瑚“丹心”的归宿,也是诗人心中“文化繁荣、精神纯净”的理想境界。从这个角度来看,《七绝·珊瑚颂》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诗人以诗明志的宣言——借珊瑚之口,诉说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理想信念的执着。
六、当代价值:浮躁语境下的精神锚点
快节奏、碎片化的当代生活中,《七绝·珊瑚颂》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精湛,更在于其精神上的引领——它如同一颗精神锚点,在浮躁的语境下,为读者提供了一处可静心、可思考、可汲取力量的空间。
当下,许多人追求即时的感官刺激、浅层的情感共鸣,对需要反复品读、深度思考的文学作品渐失耐心。而《七绝·珊瑚颂》却以短小的篇幅、简洁的语言,承载着厚重的意涵——要求读者放慢脚步,从“霞光万道碧波开”的画面中感受自然之美,从“浪击风摧犹傲立”的抗争中体会坚韧之力,从“丹心永世驻蓬莱”的咏叹中思考理想之重。这种“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读者在短时间内既能获得审美愉悦,又能得到精神滋养,实现了“轻阅读”与“深思考”的平衡。
更重要的是,诗歌中珊瑚的“坚韧”与“丹心”,为当代人提供了应对困境的精神范本。生活中的“浪击风摧”无处不在——工作的压力、生活的挫折、理想的迷茫,都可能让人想要放弃、退缩。而珊瑚“犹傲立”的姿态告诉我们:真正的坚韧,不是从未经历困境,而是在困境中依然能挺直脊梁;真正的理想,不是永远顺遂,而是在风雨中依然能守护心中的“丹心”。这种精神力量,跨越了时空与身份的界限,无论是面对生活困境的普通人,还是坚守理想的创作者,都能从中汲取前行的勇气。
结语:诗魂与海魂的永恒共鸣
二十八字的《七绝·珊瑚颂》,是冯计英先生以诗为笔,自然与人文的交汇处写下的精神篇章。从珊瑚的自然形态出发,历经意象织锦、风骨锻造、人格映照,最终升华为跨越时代的精神图腾——既是对中国古典咏物诗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当代精神困境的回应。
我们再次品读“霞光万道碧波开,珊瑚千团映玉台。浪击风摧犹傲立,丹心永世驻蓬莱”时,眼前浮现的已不仅是深海中的珊瑚,更是一位坚守理想的君子,一种对抗浮躁的精神,一份永不过时的赤诚。这首小诗如同一颗被海水打磨的珍珠,时光的流转中愈发温润而明亮,诗魂与海魂在读者心中产生永恒的共鸣——这,便是《七绝·珊瑚颂》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