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30集电视剧《亮剑》闪耀荧屏,至今已二十年过去了,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为什么仍然吸引着九零后、OO后的眼球,日前,著名品牌策划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和华南师范及西北大学兼职教授、文化学者李长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亮剑》核心原因在于其塑造的精神内核、真实历史还原、立体人物群像与时代共鸣的完美结合,自2005年首播以来已重播超3000次,网络播放量破10亿次,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现象——
精神内核引发集体共鸣
“亮剑精神”的普世价值。剧中“纵然敌众我寡也要敢于亮剑”的宣言,提炼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逆境求生的精神基因。这种精神既适用于战争年代,也映射当代社会竞争、科技攻关等领域的奋斗逻辑。
家国情怀的深度浸润。通过李云龙、赵刚等角色对国家的忠诚与牺牲,唤醒了观众对民族苦难史的集体记忆,并转化为对和平年代的珍惜与责任感。
艺术创作的突破性成就
人物塑造去脸谱化。李云龙打破“高大全”英雄模式,兼具草莽匪气与军事智慧,其“宁跟李云龙啃窝头,不随楚云飞享锦衣”的人格魅力形成强烈代入感。剧中配角如孙德胜(‘骑兵连进攻’)、楚云飞(亦敌亦友的军人风骨)均呈现立体人性,日军角色也避免丑化,山本一木等反派展现专业素养,增强戏剧张力。
剧本与制作的精良品质。30集篇幅紧凑无冗余,战争场面高度还原历史战术细节,八路军军服污渍、武器磨损等道具设计颠覆同期抗日剧“衣着光鲜”的虚假感。剧中李幼斌等演员的表演浑然天成,如“魏和尚之死”片段中李云龙含泪嘶吼“杀人偿命”的细节,将战友情谊推向高潮。
跨代际传播的文化生命力
经典台词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剧中“意大利炮”“二营长”等梗经二次创作成为B站等平台的热门素材,吸引90后、00后观众主动参与文化解构与传播。
常看常新的多维解读。年轻观众从剧中读出职场生存法则(“狼走千里吃肉”)、管理智慧(李云龙的团队凝聚力),实现经典价值的现代转化。
李长征,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人,现居古城西安。作家、摄影家、影视编剧、中国十大杰出品牌策划专家、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制作部部长、央视融媒网执行总编辑总策划、秦岭书法大学名誉校长。
1985年西北大学毕业后,李长征先后在陕西、海南、北京九家报、刊、电视台先后担任副总编辑、副社长、社长、制片人、总监制等。
在将近四十年间,李长征采访、组织策划并推荐为省级以上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全国劳模、十大公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达31800人次,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长征先后在西安晚报、陕西日报、海南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国防报、经济日报、人民日报、女友、读者等国内外160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文字作品300余万字,出版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电视连续剧等10余部,获奖30余次。其中,《血祭唐古拉》在《西安晚报》、《女友》、《中国国防报》、《读者》等报刊发表后,曾引起读者共鸣,国内媒体刊物相继转载,被译成英、德、法、日二十多种外文,并被列为《世界小小说1000篇》、《世界精典小说400篇》、《中外名家1000篇》。诗歌《十八岁的女兵》、《山民》、《野村女人不是诗》,散文《人人都是一道风景》,长篇小说《大山的呼唤》、《南下记者历险记》,电视专题片《绿色的呼唤》等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自1989年涉足策划领域以来,李长征围绕着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中国科协等单位提出的号召,先后参与和成功地策划了“三个代表在基层”、“中国经济特区企业改革优秀人物风采”、“首届职业经理人表彰大会”、“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第一至第三届世界小姐比赛”、“第一至第三届博鳌亚洲论坛”、“第一至第三届横渡琼州海峡运动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娃哈哈杯’、‘宝龙杯’、‘华翔杯’、‘格力杯’、“一汽大众杯”2004至2009中国改革创新高层论坛和第一至第六届中国改革创新年度人物盛典”,“改革开放三十年高层论坛”、“2004-2014年度中国企业品牌500强”等等。2012年7月18日,消费日报以半个版的篇幅,长篇报道了李长征同志《诚实做人,照亮别人》的感人事迹。
李长征从小酷爱书法 , 对其情有独钟,笔耕不辍,书法作品突出的特点是四体兼擅,以行草最著。尤喜临帖当代书法家苏士澍、田英章,通过清华大学美院和西安美院教授的指导,他研习历代名家名作,集多家之长,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传承古人古法之外,结合飘逸随性的风格,其草书创作纵心运腕,追求内敛外拓变化,行笔轻重顿挫、随形而运、从容自然、体现速度轨迹,枯实相间、笔断意连达到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现潇洒流畅之风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近年来,其作品多次在全国、省、市书画比赛中获奖,深受社会各界喜爱及好评,极具欣赏价值与收藏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