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中国的故事
池朝兴撰写的蔡朝东 欧阳泽军 徐桂容
三篇报告文学等
发表在大渡河杂志上
文/池朝兴
2025年9月15日
大渡河杂志2025年第二期(2025年9月15日收到)
1、第7-8页 报告文学《理解万岁:一个声音的三十载心灵远征》
2、第150-151页 报告文学《生命的火种:一位励志演说家的千场跋涉》
3、第151-152页 报告文学《用爱撑起深渊里的白昼——致敬“爱心妈妈”徐桂容》
4、第91页 诗歌 《异木棉.,你为什么要那么夺目鲜艳》

理解万岁:一个声音的三十载心灵远征文/池朝兴
序章:乌蒙山的证词
1993年,滇东北的乌蒙山脉在料峭春寒中苏醒。一条盘踞于贫瘠山脊的羊肠小道,此刻却承载着千钧重量。蜿蜒十里的山径两旁,沉默地伫立着大关县的子民——黝黑的汉子、裹着头巾的老妪、牵着稚童的妇人。他们的目光,织成一张巨大而温热的网,网中央,是即将卸任的县长蔡朝东。没有喧嚣的锣鼓,没有溢美的锦旗,山民们以这片土地最古老、最神圣的仪式告别:一碗清澈见底的山泉,一面磨得锃亮的铜镜。
汉子深深鞠躬,肩头微颤,眼眶里蓄满的,是山泉也映照不出的滚烫。那碗清水,仿佛汇聚了山涧所有的澄澈,无声诉说着一位公仆两袖清风的磊落;那面铜镜,历经岁月摩挲,此刻却如骄阳般灼亮,映照出他主政一方时坦荡无私的心迹。山风呜咽着掠过嶙峋的石壁,卷起细碎的呜咽。万人垂首,泪洒黄土。就在这天地动容的瞬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朴素的誓言,不再是纸上的墨迹,而是被万民滚烫的泪水与无言的赤诚,熔铸进了乌蒙山的脊梁,成为民心刻下的、永不风化的碑铭。
第一章:硝烟淬炼的火种
这碗清水与明镜的源头,并非深山清泉,而是溯流至南疆弥漫的灼热硝烟。1979年,炮火撕裂了边境宁静的夜空,将苍穹染成惊心动魄的赤红。作为前沿的指挥员,蔡朝东的瞳孔里,曾无数次倒映过年轻生命骤然熄灭的星辰。猫耳洞的潮湿,是渗入骨髓的阴冷;战友间一个眼神、半块压缩饼干的无言托付,比任何誓言都沉重;而更深的痛楚,来自后方某些不解的目光与前线将士沉默隐忍之间那道无形的鸿沟。这些画面,如烙印般日夜灼烧着他的灵魂。
1985年,春城昆明。一次寻常的演讲台上,胸中积郁的千钧块垒,终于找到了唯一的出口。当那个被炮火淬炼、被战友鲜血浸润的词句,从他嘶哑的喉咙里迸发而出——“理解万岁!”——时间仿佛凝固了。四个字,裹挟着猫耳洞呛人的硝烟味,挟带着战士胸腔里尚未冷却的热血,如惊雷般炸响,瞬间洞穿了无数迷惘或隔膜的心灵。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那个在开放与转型中焦渴呼唤真诚、渴望沟通的时代,所发出的最原始、最强烈的生命呐喊。理论界与新闻界将其奉为“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中国社会最深远的十大口号之一”,历史的回音壁上,从此镌刻下这灵魂的共振。
第二章:铸魂者的万里征途
蔡朝东的声音,注定不会囿于一隅。卸下戎装,他告别了手中的钢枪,却将“铸魂”的使命更深地刻入骨髓。二十二载军旅生涯铸就的铮铮铁骨,支撑他踏上了更为浩渺艰辛的远征——让“理解万岁”这粒在战火中诞生的精神火种,燃遍神州,燎原万里。
他的足迹,丈量着人心最辽阔的版图:从人民大会堂穹顶下庄重的回响,到乡村学校简陋礼堂里孩子们闪亮的眼眸;从清华、北大思想碰撞的殿堂,到江西吉安那容纳四万人的露天广场——那场足以载入中国演讲史册的盛典。人潮如海,汇成涌动的血脉;声浪如潮,拍打着灵魂的堤岸。一个嘶哑却带着乌蒙山般坚韧力量的云南口音,穿透喧嚣,直抵人心深处,在四万颗心灵中激荡起深沉的回响,汇成时代精神的磅礴合唱。
三十余载光阴流转,6300余场倾情演讲,800多万人次现场聆听,更有亿万心灵通过电波与之共鸣。这声音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口号复诵,它融入了猫耳洞里生死的顿悟,浸润着主政一方时体察的民生冷暖,淬炼着对时代脉搏的深邃洞察。它化作一股股涤荡灵魂的清泉,冲刷着冷漠与隔阂的坚冰。
第三章:多重身份,同一心魂
在清华园葳蕤的绿荫下,他是启迪智慧的客座教授,思想的火花点亮年轻学子的心灯;在红云集团等企业的战略沙盘前,他是洞悉人性幽微、凝聚团队魂魄的高级顾问;在云南省文明办的案头,在退役军人关爱基金会的奔走中,他是以行动搭建心桥、传递人间暖意的实干家。
荣誉纷至沓来:“铸魂之师”、“传播民族精神最可爱的人”、“昆明青年十杰”、“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胡锦涛总书记亲切的握手,是党和国家对他无声的嘉许。“亚洲八大名师”、“全球社会教育家论坛联席主席”的桂冠闪耀着国际视野的光芒。然而,当所有的光环褪去,蔡朝东内心深处最珍视的,始终是乌蒙山深处百姓捧上的那碗清水与那块明镜——那非金非玉的器物,承载着民心千钧的重量,是权力最朴素也最神圣的加冕礼。
终章:永不消逝的潮声
他从弥漫的硝烟中走来,军装的绿意浸染着南疆的红土;他踏过乌蒙山崎岖嶙峋的石径,肩头担着父老乡亲沉甸甸的期望;最终,他站上了照亮亿万人心路的讲坛。蔡朝东的生命轨迹,本身就是一部壮阔的史诗——一部“理解万岁”从战壕里血性的呐喊,升华为整个民族精神共识的恢弘交响。
他手中紧握的,早已不是当年冰冷的钢枪,而是更坚韧、更锐利的精神武器——那穿透心墙、消融坚冰、凝聚共识的语言之力。当“理解”的火种被他一次次以生命点燃,在无数灵魂的原野上形成燎原之势,我们便得以窥见一个民族精神河床上最本真、最澎湃的力量之源。那力量,源自对每一个生命价值的共同珍视,对脚下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朴素认同。万千溪流,终将汇聚成推动时代巨轮前行的深沉潮声。这潮声,便是“理解万岁”——这穿越了战火与岁月、沟壑与喧嚣——在人类心灵穹顶下,永不消逝的、永恒的回响。
生命的火种:
一位励志演说家的千场跋涉
文/池朝兴
北京师范大学礼堂里,两千双眼睛紧盯着舞台中央那个并不高大的身影。当欧阳泽军以一套行云流水的武术套路开场时,整个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这个曾经在路上遇见爷爷都要绕道而行的农村少年,此刻正用他独特的"励志武术"点燃着台下无数年轻心灵。
从山村小路到千所校园
湖南宁远县新开村的晨雾中,少年欧阳泽军总是低着头快步走向学校。贫困的家境和矮小的身材像两座无形大山,压得他脊背微驼。"那时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俯视我",回忆童年时,欧阳泽军的目光依然会闪过一丝阴影。中专毕业后在东莞电子厂流水线上的日子,更让他看清了命运的残酷轮廓。
命运的转折出现在梁山功夫院。当这个湖南青年在2002年全国少林武术大赛上同时摘得《燕青拳》金牌和《智深拳》铜牌时,他不仅创造了习武一年的奇迹,更在汗水中淬炼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武术教会我,真正的力量来自内心的觉醒”,欧阳泽军说。正是这种觉醒,推动他重返校园,从高二直接冲刺高考,继而完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自学考试。
2013年深秋,河北衡水中学操场上,五千名高三学生正经历备考的低谷期。欧阳泽军突然跃上讲台,以一套刚劲有力的拳法打破沉闷。“高考就像这套拳,每个动作都要精准到位,但更重要的是——”,他骤然收势,“永不言弃的内力!”当天,三十多名学生流着泪上台分享感悟,其中就有后来考入北大的张同学:“欧阳老师让我明白,拼搏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一千三百七十次心灵对话
“这不是普通的演讲,而是一场教育实验。”中国教育学会何淑琴老师如此评价。欧阳泽军将心理学原理融入演讲设计,每场都包含“破冰武术”“英语激励”“诗词共鸣”三个必选动作。在浙江镇海中学,他让全场学生用英语重复“Impossible means I'm possible”;在陕西宝鸡中学,他带着师生齐诵《沁园春·雪》,声浪震落窗外积雪。
《济南日报》记者曾记录下这样一个瞬间:历城二中的演讲结束时,上百名学生自发围成"梦想圈",把写着目标的纸条抛向空中。这种被称为"纸鸢行动"的仪式,已成为许多学校的保留项目。校长李新生说:“他带来的不是短暂亢奋,而是持续的精神生长。”
十七年间,这个背着双肩包走遍二十一个省份的演说家,在1370多场演讲中形成独特的教育哲学。他的行李箱里永远装着三样东西:武术服、英语词典和各地学生的来信。在新疆某中学,维吾尔族学生阿迪力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他:“您说的 ‘行动是生命’,我刻在了课桌上。”
燃烧的微光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坚持?”欧阳泽军抚摸着泛黄的演讲笔记,“因为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点燃。”在深圳某打工子弟学校,他遇到因口吃不敢说话的留守儿童小芳。半年后收到她的明信片:“欧阳老师,我当上了语文课代表。”字迹工整得不像出自同一双手。
这种改变正在数字化呈现。长沙一中跟踪数据显示,听过演讲的班级月考平均分提升9.8%;江苏淮阴中学心理测评表明,学生抗压能力提高13.5%。但更珍贵的是那些无法量化的瞬间——广西柳州高中的自闭症学生第一次主动举手,河南某县城教师含泪说“您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
夜幕下的北京站,欧阳泽军正在查看下一站的行程。他的手机屏保是幅漫画:无数小火苗组成火炬,上书“微光燎原”。这或许就是中国励志教育讲学团存在的意义——不是制造转瞬即逝的烟花,而是播撒可以自我复制的火种。正如他在白皮书中写的:“生命本无意义,除非你赋予它意义。而教育,就是帮助每个生命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本文资料来自欧阳泽军的介绍以及网络的相关内容。文中部分名字为化名)
用爱撑起深渊里的白昼
——致敬“爱心妈妈”徐桂容
文/池朝兴
急诊室外的灯光惨白如霜,徐桂容握着那张薄薄的病危通知书,指尖冰凉如铁——上面躺着大儿子文文的名字。医生的话语在耳边盘旋:“没有治疗价值了,拔管吧……”她眼前发黑,恍惚间仿佛又看见了文文刚出生时粉嫩的小脸,和自己初为人母时那满溢的喜悦。
1996年,第一个孩子文文降生,像一道光划破生活。然而厄运紧随而至:当别的婴孩开始爬行探索世界时,文文却软得像一团棉花,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医生的诊断是晴天霹雳:重度脑瘫,活不过十岁。亲戚们劝她放弃,徐桂容却固执地摇头。她开始日复一日训练儿子喊“妈妈”,尽管文文无法理解,更无法回应。她固执地相信着,也许某日清晨醒来,会看见健康的孩子笑着朝自己扑来。可命运从不怜悯祈祷。文文频繁出入医院,癫痫发作时小小的身躯在病床上剧烈抽搐,每一次都像有钝刀在徐桂容心上反复割划。十年艰辛,她终于打破了医生的死亡预言,可文文却突发呼吸衰竭再次被推入ICU——这场持续三个月的抢救几乎耗尽了家中所有,徐桂容却从未后悔。
2007年,文文病情稍稳,徐桂容与丈夫再次怀抱希望孕育新生命。孕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然而命运再次露出狰狞的獠牙:小儿子伽伽几个月后也被确诊为重度脑瘫。医生的解释如冰冷铁锤砸下——父母体内潜藏着缺陷的隐性基因。徐桂容的世界在那一刻彻底塌陷:两个儿子,智力永远停留在三岁,身体终生无法自理。命运双倍的重担,沉沉压上她的脊梁。
从此,徐桂容的岁月被切割成以半小时为单位的碎片:检查尿布、更换衣物、清洗秽污。两个孩子意味着双倍的操劳,双倍的衣物堆积如山,双倍的污物在寒冬里刺骨冰凉。长年累月的煎熬,不到四十岁,她的头发便已花白如雪,面容刻满了比同龄人深重二十载的风霜。她曾无数次站在绝望的边缘,望向那深不见底的黑暗。然而每每回头,看见床上两个如雏鸟般全然依赖自己的孩子,她只能强咽下所有苦涩:“我是母亲,没有退路。”
2010年,徐桂容在自身泥泞中竟伸出了援手——她开始成为志愿者,出入医院为重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当自己的儿子仍无法坐起,她却在他人生命的终点处点燃烛火,关注那些同样被命运重击的家庭。她把两个儿子勇敢地推到阳光下,起初周遭的目光如芒刺在背,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向她伸出援手的手,无声传递着温暖的理解。她心底始终埋藏着一个执拗的愿望:盼着孩子们有一天能坐起来,亲眼看看她日日描述的那轮太阳。
2023年,27岁的文文终究在病魔手中凋零。徐桂容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巨大的遗憾瞬间吞噬了她。但这位母亲在泪痕未干之际,做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捐献儿子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她在捐献书上郑重签下名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轻若叹息,却又重若千钧。她轻声说:“我的孩子是特殊的,但从此他也是英雄了。”文文冰冷的身体,终于化作了点燃他人生命希望的火种。
如今,53岁的徐桂容推着小儿子伽伽的轮椅,行走在日复一日的路上。她最深的恐惧是自己日渐老去的身体:倘若自己倒下,伽伽的世界该如何延续?她不敢病,甚至不敢老去,只盼自己能活得长久些,再长久些,用日渐衰朽的身体,为伽伽在深渊里撑住最后一方狭小的天空。她甚至也为伽伽和自己备下了那份沉重的捐献书,静待命运的召唤。这份微渺的肉身,亦是她决心奉献给世界的最后一点光。
这位微信昵称为“文文伽伽妈”的普通女人,用28年时光在无边的苦厄中硬生生凿出了一条路。医生断言“活不过十岁”的文文,最终在她怀里呼吸了二十七个春秋——这并非医学的奇迹,而是母亲以血肉之躯撞响命运铜墙的轰鸣。
当徐桂容在捐献书上签下名字的那一刻,一个曾被判定“无价值”的生命,最终成为了照亮医学迷途的灯。她曾在无数个寒冬里为孩子们换洗衣物,指尖被冰水浸泡得通红麻木;如今,她的文文躺在冰冷的实验室里,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暖意。她总说等孩子们坐起来就带他们看太阳——这卑微的愿望最终化作星辰,照亮了其他挣扎在黑暗中的灵魂。深渊终未吞噬她,反而被她用爱锻造成了灯塔的基座:肉身会朽,但那份在绝境中依然选择燃烧的微光,足以让所有在长夜跋涉的人,看清希望的方向。
异木棉,你为什么要那么夺目鲜艳?
文/池朝兴
青铜的裂缝里钻出火焰
你把自己撕成三百六十五片
每根枝条都举着不肯愈合的伤
在候鸟的航线边缘
用裂帛之声煮沸整个季风带
你的红是倒悬的沙漏
逆着霜降的时针生长
当所有落叶选择向下飘落
你偏要掏出肋骨里的磷火
将天空烫出粉色的窟窿
蝴蝶在十月的冷铁上锈蚀
你却用沸腾的花瓣浇筑自己
那些颤动的星群啊
不过是灰烬投进水中的倒影
而你的骨骼正发出瓷器开片的轻响
站在褪色的经纬线上
我数着飘落的光斑——
每一瓣都是诘问的标点
直到暮色漫过脚踝
枝头依然悬着未拆封的闪电
(注:异木棉原产南美,花期10-12月,盛放时满树粉红不见叶,常被称为美人树)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