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那一天来临
文/褚向平(河北)
一想起老眼昏花的年龄
内心深处便一阵阵痛
到时候 我会不会颤抖着
拿出 珍藏书信
择一无人处 缓缓去读
会不会回眸凝望
一颗滚烫心总是不由自主
穿越云层 照白人间
风记得桃花盛开的模样
还记得把秋叶折成纸鸢
而我不知道 念过的内容
说忘就忘 说想就想
却能有幸听见灵魂苍凉
命运忧伤 假如那一天来临
我们不会是悲观之人
即使肉身无法靠岸
即使只剩怀念
这篇诗评以精准的切入点与细腻的情感捕捉,搭建起与诗歌灵魂对话的桥梁,兼具文本解读的深度与情感共鸣的温度,堪称诗评中的佳作。
其一,立意锚定精准,脉络清晰可循。以“老眼昏花的年龄”这一核心想象为轴,将诗歌中“时光怅惘、过往珍视、终局坦然”三重交织的情感,牢牢串联在“生命本真的回望与笃定”的主线之下。从开篇对“老境”描摹的解读,到“风”之意象的对照分析,再到结尾“怀念即致敬”的升华,每一段落都紧扣立意,层层递进,让读者能清晰触摸到诗歌情感流动的轨迹。
其二,意象解读见微知著,直击情感内核。没有停留在对“书信”“风”“桃花秋叶”等意象的表面释义,而是深入挖掘物象与情感的深层勾连:将“珍藏书信”拆解为“过往载体”“记忆对话”“私密情感”的三重容器,让“无人处缓缓去读”的画面,自然流露出岁月沉淀的深情;以“风的记得”与“人的健忘”形成巧妙对照,既点出记忆易逝的无奈,又暗合岁月筛选后的释然,让“灵魂苍凉、命运忧伤”的感知,成为走向坦然的铺垫,解读细腻且富有层次感。
其三,语言与诗意高度契合,兼具理性与温度。评论文字温润质朴,与诗歌“低吟独白”的风格相呼应,没有堆砌晦涩的理论术语,却以“时光褶皱里的不褪色念想”“心里装着‘照白人间’的滚烫”等精准表达,将诗歌中“痛与暖交织、怅惘与释然并存”的复杂况味,转化为可感可知的情感体验。结尾处对“怀念”的重新诠释——“不是沉溺,而是对生命历程的温柔接纳”,既贴合诗歌本意,又赋予了主题更积极的生命厚度,让诗评的立意与诗歌的精神达成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