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广告泛滥”写诗一首
作者:那寒
亲爱的,要原谅我
许多诗群都今生与我缘
要致谢“舒心”美女老师的私人提示
要秘密的感谢“晴川”兄弟的看不见
我最后的自留地
我种点青菜白菜开出的花归终到底定是合作愉快
私底下是我爱哪一派哪个人都是秘密
我知道诗是一个千年的长者
我只千年的时光里要我这只小阀通过涌堵瓶颈的漂流
我原先想的诗歌本一家都是概念的不清
也许这种想法都属于幼儿园的级别
我的私心没有铁重没有金闪光
反正四川大佬级的云子几个诗群臣都告退
我又处在十字路口,我不是为十字路口的我悲伤
觉得我老夫聊发少还不如别人的一张嘴巴
我知道这个“别人”与我从没见过面
但她属于“领导”又属于我敬重叫无言三分
一分敬我最爱的朋友
一分敬我诗坛朋友的不易
最后一分,只敬自己、敬我想起过您、也敬你曾经在我生命里的名字
2025年9月14日。
喧嚣时代的诗意自留地:评那寒《广告泛滥》
那寒的《广告泛滥》,以直白如话的笔触,剖开了当代人被信息洪流裹挟的生存切片。全诗没有晦涩的隐喻,却在日常场景的白描里,藏着对“诗意如何在喧嚣中自处”的朴素叩问,像一把钝刀,缓慢却扎实地划开了时代的浮躁表皮。
一、日常场景的“侵入感”:广告作为时代的背景噪音
诗人将广告的“泛滥”,拆解成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生活瞬间:清晨屏角的弹窗“把光剪得七零八落”,视频里三秒切入的主播吆喝,朋友圈里“像野草般钻出来”的链接。这些场景太过敏感——每个被手机绑架的现代人,都能在“9.9抢爆款”的吆喝、“点击领取”的箭头里,看见自己被打扰的日常。
诗人没有刻意批判,只是客观呈现广告对生活的“侵入”:它抢在鸟鸣前占据清晨,挤走朋友圈里的问候,甚至“藏进诗句间的留白”。这种不加修饰的白描,让“泛滥”不再是抽象的词,而是具体的、令人窒息的“打扰”——就像有人在耳边不停推销,把本属于私人的时光,硬塞进了功利的叫卖声里。
二、诗意的“退守”:从喧嚣中抢回一寸安静
面对泛滥的广告,诗人的反抗不是激烈的对峙,而是温和的“退守”:“索性把手机调静音,看阳光爬过书桌”。这一动作充满画面感——当外界被“限时折扣”的漩涡裹挟,他转身走向书桌,让笔下的字“悄悄长出藤蔓”,把自己“缠成一片不被打扰的角落”。
这个“角落”,是诗人的精神自留地。它呼应着诗人此前诗中“最后的自留地,种点青菜白菜”的意象,从“种蔬菜”到“种诗句”,本质都是对世俗喧嚣的抽离。广告代表着功利的、浮躁的时代洪流,而“阳光爬过书桌”“字长藤蔓”则是诗意的、安静的生命本真——诗人用这种“退守”,证明即便在广告泛滥的时代,诗意依然能在一寸书桌、一方纸页间,找到生根的土壤。
三、直白语言里的“钝感力”:不修饰的真实最动人
全诗语言依旧是那寒标志性的“拙”与“直”: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修辞,“弹窗像未谢的花”“广告像没人管的野草”,比喻朴素得像日常对话,却精准戳中痛点。这种直白,不是语言的匮乏,而是诗人刻意选择的“钝感力”——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写最真实的感受。
就像他写“觉得我老夫聊发少还不如别人的一张嘴巴”,直白里藏着对功利世界的无奈;写“敬自己、敬我想起过您”,直白里裹着对真诚的珍视。在《广告泛滥》里,这份直白化作对时代喧嚣的冷静观察:不愤怒,不抱怨,只是安静地记录、安静地退守,却让每个读诗的人,在熟悉的场景里,忽然读懂那份对“不被打扰”的渴望——这便是不修饰的真实,最能触动人心的力量。
整首诗像一则简短的生活日记,却道尽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与诗意坚守。广告会过时,吆喝会消散,但诗人在书桌前“种”下的诗意,会在喧嚣里始终保持着安静的温度——那是对抗泛滥时代最温柔,也最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