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献给第四野战军的抒情诗……》
作者:吴军久
在松花江的余温里,一座庄园站成历史的路标——1917年的砖缝还藏着旧时光的纹路,却在后来的岁月里,被硝烟镀上青铜般的光芒。这里不是普通的院落,是东北民主联军跳动的心脏,是第四野战军运筹的中枢,在这里,每一片瓦都记得:那些深夜亮起的灯,如何把辽沈战役的蓝图,一笔笔描进东北的寒夜。
你看南半区的广场,风掠过的时候,像有千万面旗帜在无声飘扬。北半区的兵器沉默矗立,炮口指向天空,却不再喷吐火焰——它们把曾经的轰鸣,酿成了警示的碑文。主馆区的东院三合院、西院四合院,门扉轻启,仿佛还能听见通讯兵急促的脚步声,似乎还能看得见机要员在油灯下展开电报的指尖。 y司令部的桌椅还守着原位,伙房的灶台似乎仍有余温,警卫班的枪架上,时光凝固了那份警惕与忠诚。硅胶像复刻着当年的模样,那些用过的水壶、磨损的绑腿、泛黄的地图,不是冰冷的展品,是一个个滚烫的生命,在诉说:何为不屈?是冰天雪地里,睫毛结着霜花仍要冲锋的勇气;何为斗争?是在绝境里寻出路,在炮火中谋胜利的智慧。
这里曾是指挥若定的战场中枢,每一次决策都像惊雷,劈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铁幕。辽沈战役的号角从这里吹响,东北的黑土地上,四野的战士们用双脚丈量信仰,用钢枪捍卫黎明。他们敢于亮剑,剑锋所指,是黑暗的溃退;他们善于亮剑,每一次出击都精准如惊雷。那些倒下的身影,化作了黑土地上的青松;那些站着的旗帜,成了后来者仰望的星辰。这不是冰冷的战绩,是用热血写就的史诗——为了把“解放”两个字,刻在每一寸被压迫的土地上,他们把生死置之度外,把信仰举过头顶。
如今,硝烟早已散尽,广场上的阳光温柔地覆盖着每一块砖石。孩子们在兵器旁奔跑,老人在展板前驻足,那些曾经的烽火,变成了教科书里的故事,变成了纪念馆里无声的诉说。可我们怎能忘记:和平不是天生的礼物,是无数双不屈的手,从战争的废墟里捧出来的;安宁不是永恒的常态,是无数个“敢于斗争”的灵魂,用生命守护的晨光。
海涅曾说,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会交还给你。而在这里,四野的战士们从战争里夺去的,是属于全中国的春天。他们的斗志,不是只属于战场的狂热,是面对黑暗时,人类永不熄灭的希望;他们的战斗精神,不是只属于过去的丰碑,是照亮未来的火炬——提醒我们:当和平的风拂过脸颊时,要记得那些把风带来的人;当我们谈论光明时,要记得那些曾在黑暗里举着火把的人。
这座纪念馆,不是时光的囚徒,是精神的灯塔。它让我们看见:战争的残酷,是为了让和平更值得珍惜;斗争的勇气,是为了让光明永不褪色。四野的旗帜早已融入朝霞,可那股“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精神,仍在我们的血脉里奔流——像松花江的水,永远向前,永远滚烫。
哈尔滨.老久。
2025.9.11拙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