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清浅岁月
念是断线风筝
又似折断了翅膀的鸟
任飘摇在天空
借一缕风去轻扬
掠过都市的霓虹闪烁
雨中就凝一滴微凉
去吻老院的石榴花红
每一次辗转——
都朝着炊烟升起的地方
2025.9.
评析:
这首短诗《飘》以细腻的意象和情感张力,勾勒出漂泊与乡愁的复杂心境。以下从语言、意象、结构、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语言:清浅中见张力
诗歌语言简洁凝练,无冗余修饰。开篇“清浅岁月”以举重若轻的笔触奠定基调,将漫长时光轻盈化,与“飘”的主题形成呼应。“断线风筝”“折断翅膀的鸟”用常见意象直击漂泊的无助感,但“借一缕风去轻扬”又转折出韧性——语言在柔与韧之间形成微妙平衡。
二、意象:传统与现代交织
· 自然意象(风、雨、石榴花、炊烟)与都市意象(霓虹闪烁)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传统乡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 “吻老院的石榴花红”以拟人化手法将乡愁具象化为触觉与嗅觉的体验,细腻动人;
· “炊烟”作为经典乡愁符号,被赋予方向性(“朝着升起的地方”),使虚无的情感有了具体的空间指向。
三、结构:螺旋递进的情感逻辑
全诗分为两个层次:
1. 漂泊的困境(前四句):以“断线”“折断”定义飘零状态;
2. 主动的追寻(后五句):通过“借风”“轻扬”“吻花”等动作,从被动承受转为主动靠近故乡。
结尾“每一次辗转——都朝着炊烟升起的地方”以破折号强调转折,形成情感升华,结构紧凑而有层次。
四、情感:乡愁的当代性书写
诗人并未沉溺于哀伤,而是赋予漂泊者一种柔韧的主动性:即使身处都市喧嚣,仍能通过记忆中的“石榴花红”和“炊烟”与故乡保持精神联结。这种“向前漂泊”与“向后回望”的张力,使诗歌超越传统乡愁的悲情,更具现代生存的复杂性。
总结
《飘》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清新的现代短诗。它以传统乡愁为底色,却通过“借风轻扬”的主动姿态和都市与乡土的意象碰撞,完成了对漂泊主题的重新诠释。语言虽无炫技之嫌,但细节中暗藏波澜,堪称一首具有共鸣感的佳作。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