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阿炳
填词/李含辛
雷殿孤灯蚀影寒,铁弦声里裂悲欢。
三生孽债凝弓指,一脉清泉漱月残。
烟瘴眼,世途艰,浮沉谁记旧仙师?
九霄若问人间曲,犹带泉声撼夜澜。
附录
李含辛《鹧鸪天·阿炳》词作赏析
一、词牌格律分析
《鹧鸪天》是古典词牌中格律规整、流传广泛的经典词牌,其定格为双调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音律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李含辛在此词中严格遵循了词牌格律要求,全词无拗句,平仄和谐,体现了作者对古典词牌形式的娴熟驾驭。
二、词作意象解析
1. "雷殿孤灯"意象
"雷殿孤灯蚀影寒"开篇即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氛围。"雷殿"暗指阿炳早年修道的雷尊殿,"孤灯"在佛道文化中象征智慧与光明,也暗示阿炳在黑暗中的艺术追求。一个"蚀"字,既写灯影被侵蚀的物理状态,又隐喻阿炳双目逐渐失明的痛苦过程。
2. "铁弦"意象
"铁弦声里裂悲欢"中的"铁弦"具有双重象征意义:一方面指阿炳演奏二胡的琴弦,另一方面象征他坚韧不拔的精神。"裂"字极具张力,既表现琴弦振动的物理状态,又暗示阿炳用音乐撕裂苦难人生的艺术力量。
3. "清泉"意象
"一脉清泉漱月残"中的"清泉"既指无锡惠山泉(阿炳名曲《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也象征阿炳音乐中流淌的纯净情感和高洁心灵。"漱"字生动描绘泉水流动的形态,与"月残"形成冷寂的意境。
三、阿炳生平与词作关联
词作深刻反映了阿炳(华彦钧)的苦难人生与艺术成就:
阿炳4岁丧母,8岁入道观,34岁因梅毒失明后流落街头卖艺
他创作了《二泉映月》等传世名曲,音乐中饱含个人身世飘零的哀婉与民族苦难的悲鸣
"三生孽债凝弓指"浓缩了阿炳从"小天师"到街头艺人的命运转折
"浮沉谁记旧仙师"道出阿炳被社会遗忘的凄凉境遇
四、艺术特色分析
1. 李含辛的创作风格
作为当代词人,李含辛的填词作品兼具古典韵律与现代情感,善于将传统词牌与当代叙事结合。此词既遵循《鹧鸪天》的格律规范,又融入了对民间音乐家的现代思考,体现了"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
2. 情感表达手法
对比手法:"雷殿孤灯"的冷寂与"铁弦声"的热烈形成鲜明对比
意象叠加:"烟瘴眼,世途艰"将生理缺陷与社会困境并置
时空交错:"九霄若问人间曲"将人间苦难与天上视角并置
3. 语言艺术
炼字精妙:"蚀"、"裂"、"漱"、"撼"等动词极具表现力
典故化用:"旧仙师"暗指阿炳道士出身
音韵和谐:全词押平声韵,朗朗上口
五、词作主题思想
这首《鹧鸪天·阿炳》通过精炼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完成了三重主题表达:
个人苦难的书写:记录阿炳从道士到盲艺人的悲惨命运
艺术精神的礼赞:歌颂阿炳在苦难中坚持音乐创作的不屈精神
时代记忆的保存:通过词作让后人铭记这位民间音乐大师的贡献
词末"犹带泉声撼夜澜"既是对阿炳音乐永恒生命力的赞美,也暗示其作品如泉水般穿越时空,持续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