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赞张公福地
陈宝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诗句,同样对宜兴张公福地是最好的诠释,最好的礼赞。
金秋时节,我兴致盎然选择乘坐高铁,从沪赴宜,来到张公福地,这里山青水秀,风光旖旎,清幽典雅,溶洞神奇,泉水溪涧,绚丽多姿,有着如诗如画的秀美。集天地之秀,纳百川之海,正是与喀斯特溶岩景观、千年的道教文化融为一体,相互交织,构成了得天独厚的人类瑰宝,华夏大地中的一朵风景奇葩,自古享有“天开地辟神仙窟,壮观荆溪第一峰”的盛誉,被誉为“江南奇洞甲天下”。
我阅读着张公福地,凭借其在道教、人文等方面深厚的传承和非同寻常的文化内涵,其声名早已享誉神州大地,蜚声四海内外。早在春秋时,陈国高士庚桑楚避居当时还称为荆蛮之地的荆溪盂峰山洞进行修道,后把这个山洞称为庚桑洞。西晋周处《阳羡风土记》记载,东汉时的张道陵初学道,看中盂峰山一带的地脉山气,在洞中炼丹济世,修炼传道,成为第一代天师,因而得名张公洞。值得一提是,历代曾有六朝皇帝派官员至张公洞投简封龙,唐明皇还在张公洞旁敕建洞灵观,亲自题写了观额,成为德高望重的道教圣地。使其无论在历代帝王将相面前,还是在芸芸布衣百姓心中,都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我聆听着张公福地,宜兴乡绅储南强先生,他爱国爱乡,聪明睿智,守之以愚,眼光远大,富有民族气节,惠及后人,热心公益事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自1919年他筹措巨额资金,不遗余力,倾家荡产,栉风沐雨,亲自筹划设计,带领能工巧匠,精耕细作,辛勤开掘张公(庚桑)、善卷两洞。整修中,储老觅得四颗大小相仿的印材,质地纯美,张公洞分得两颗,一颗是风波铜、龟纽,原是明乐皇帝的国玺;一颗是古陶、钟纽,原是宋代河南辽阳太守之印,十分珍贵。储老请宜兴金石家潘稚亮篆刻“洞天福地”“海内奇观”两印。该两印与善卷洞的“欲界仙都”“万古灵迹”同时篆刻,合称“洞天四宝”。现存放在南京博物馆。于1934年11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轰动了大江南北,开创了中国溶洞旅游之先河。成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洞天福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文与自然遗迹,也为现代文旅融合深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奇闻着张公福地,宜兴县志《荆溪外记》有这样一段神话故事:“唐三姚生赏游张公洞,秉烛行十里,见二道士弈棋,生倦且饥,道士指以旁有青泥可食,试取咀嚼,甚芳馨。道士曰:尔去,谨无语于世人。生再拜返,密怀其余,以示市中人,青泥出洞已坚如石。贾胡见之,惊曰:此龙食也。生具述其事,复与俱往寻之,但存巨石,不复得路。”最终至石台俯视,洞内胜景尽收眼底。在八十年的发展史中,历经风雨,不断提升,弘扬储老的开拓创新精神,呕心沥血,筚路蓝缕,一代代的领导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洞天福地”旅游史的天空,创建了一个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近年来,在市委、市府的英明的决策下,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年年有新的飞跃,带动乡村振兴,旅游经济增长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游客增长跻身全市前列,创建了中国溶洞旅游史上的重要篇章。各种桂冠接踵而来,“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鳞次栉比,无愧为是宜兴文旅行业中的一朵鲜艳奇葩。
我瞧见着张公福地,那洞内洞外面貌日新月异,洞内灯光五彩缤纷,洞外绿树红花相互辉映,俩仪亭、两记亭、会仙桥、和合广场、八卦图等以及沿盂峰山拾级而上的一组气势雄伟的洞灵观建筑依山水走向,将自然景观与道家理念合一,道风浓郁,道境昭然,景点景色相互媲美,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怪不得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我观看着张公福地,境内那各景点景致及游道两旁扑入你视野的和合广场、豆腐坊、陶吧、喷泉等点点绿意镶嵌其间,全然没有喧嚣的烦恼,引领着人们尽情地享受低碳生活,共绘七彩人生,漂流河上的百舸争游,地下暗河探险有惊无险,道教音乐余音绕梁,荡气回肠,传承着道教文化,溶洞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点缀在青山绿水其中,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洞天世界”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古往今来,人们目酣神醉,礼赞张公福地,感受大自然的无尽鬼斧神工与人类智慧的结晶,神奇幽奥玉成了文物。历代多少文人墨客驻足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如杨一清、苏轼、苏辙、叶向高、李栖筠、陈维崧、杨维桢、徐霞客、石涛、徐悲鸿、钱松嵒、吴冠中等均在此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墨宝,明代沈周感叹:“余曰,毋多诧我,我亦有神偕子往焉”。这实在不是普通的、一般的、平凡的溶洞。目前,溶洞虽然依旧,但它周围的景物沧海桑田,融合着时代的沉浸式体验旅游,深受着新时代人们的爱慕和景仰,在人们的心头润物无声……
秋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张公花。我沿着秋色幽静的张公福地小径,和风吹送,颂声载道,逢人便夸:“谁不说俺家乡好?”那绿水景观、天然洞穴,湖水漾漾、人影绰绰,流连其间,那艳丽的花朵,清新的小草,明媚的阳光,不似夏天的炽热和冬天的寒冷,而是在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香甜和树叶的清新,漫步在秋意盎然的每一个角落,林间与洞穴,古朴与幽雅,四周安然,尘嚣渐远,心静如水,可听天赖,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或神秘仙源中,让我心灵得到全然的放松与净化,陶醉不已,心旷神怡。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