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月同日 异姓同光
——记我的兄长
作者/张玉森
审核/腾
主播/天意
总编/李淑林


时光的长河里,总有一些人如星辰般闪耀,默默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我便有幸遇上这样一位兄长——与我同月同日出生的异姓大哥。这份奇妙的缘分,让我们的情谊在三十多个春秋里愈发醇厚。
大哥长我四岁,虽不同年,却共享同一天的生辰。仿佛是上天特意埋下的伏笔,从相识那刻起,他便成了我心中敬佩的标杆,一言一行都值得细细品读。
在工作的天地里,大哥是省某单位的副职领导,却从无半分架子,只以实力说话。他对业务的精通,如同匠人熟悉手中的工具,每个环节、每项流程都了如指掌。再棘手的难题到他面前,总能被抽丝剥茧般理出头绪,稳妥化解。面对繁杂任务,他总能从容调度,将千头万绪梳理得井井有条,团队在他带领下,像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高效而富有活力。更难得的是他的识人善用,总能看到每个人的闪光点,让团队成员各展所长,凝聚成一股无坚不摧的力量。这般能力与格局,让他在单位里威望自显,同事们说起他,眼里总带着由衷的敬重。
而大哥的担当,更在生活的褶皱里熠熠生辉。作为家中长子,亦是独子,他自小就扛起了远超年龄的责任。自然灾害那几年,物资匮乏得能数清锅里的米粒,年幼的他却像株倔强的野草,挎着篮子四处寻粮,把找到的每一口吃的都先塞给妹妹们,自己饿着肚子也笑得踏实。“文.革”的动荡岁月里,人心惶惶,他却像家里的定海神针,一边安抚惶恐的父母,一边护着妹妹们免受惊扰,用少年人的肩膀,为家人撑起一片安稳的小天地。平日里,挑水、劈柴、下地干活,他从不叫苦,总把轻松的活让给别人,自己默默扛起最累的担子,让父母少了许多操劳。
成家后,大哥的柔情与担当更是化作了家里的暖阳。他把小家经营得暖意融融,逢年过节,他家总成了亲友们最想去的港湾。大哥有双巧手,厨艺更是一绝。每次聚餐,他早早扎进厨房,系着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比任何风景都让人安心。红烧鱼的酱汁裹得均匀,炖排骨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就连一盘简单的凉拌菜,也能被他调出独特的滋味。亲友围坐时,他总在席间穿梭添酒夹菜,自己最后才坐下,看着满桌欢笑,眼里的满足比谁都真切。那些年的烟火气里,藏着他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
大哥的善良,如春风般温润,从不因身份而改变。街坊邻里有难处,他总能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同事家有急事,他主动分担工作毫无怨言;就连素不相识的人遇到困境,他也会尽己所能帮一把。他总说:"能帮就帮一把,人心都是肉长的。"这份真诚,像一块磁石,吸引着身边人愿意与他交心。
三十多年的相伴,大哥于我而言,早已不止是"同月同日"的缘分。他更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着责任与担当,每一行都透着善良与温暖。他用一生的行止告诉我:真正的优秀,从不是职位的光鲜,而是在工作中尽责,在家庭里担当,对他人真诚。
往后的岁月里,愿能常伴大哥左右,在这份情谊里继续汲取力量。相信我们的缘分,会如陈年的佳酿,在时光里愈发醇厚绵长。



张玉森老师部分书法作品欣赏



















作者简介
张玉森,济南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就职于济南市教育局(现已退休)。退休后,他依旧钟情于书法,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展,获奖颇丰。他还是相关书协、联谊会、研究院的会员。他擅长文学创作,众多原创诗词、散文及其他文章被国内报纸、书刊及媒体平台刊载,并多次在全国文学创作大赛中获奖。他被《齐鲁文学》杂志社聘为签约作家,是中国新诗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北京当代翰墨文化艺术院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