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深处的君子之风
——访著名书画家梁中奎
作者/张海霞
九月十二日下午,我们一行六人,怀着期待的心情,与我而言还夹杂着几分忐忑,走进了著名书画家梁中奎老师的工作室。说忐忑,是因我早想写写梁老师,却又深恐自己笔力不济,怕唐突了先生的风骨;说敬仰,则是能再睹先生挥毫泼墨的风采,亲聆教诲,实乃幸事。
初识先生,是在一次文化活动中。人头攒动里,他无半分名家派头,笑容温厚,言语亲和,竟如邻家长辈般与众人闲谈,那一刻,“和蔼可亲”四字便烙在了我心里。
再遇先生,是在三山溪谷的书画笔会上。午宴时恰与先生同席,交谈甚欢。席间不知怎地,提及家中母亲即将八十大寿,言语间带着为人子女的喜悦与想为母亲添份殊荣的念想,便冒昧向先生开口,求一个“寿”字。当时只道是席间闲谈,说过后自己便也未真放在心上。想先生每日挥毫,应对四方求索,我这无意间的请托,大抵如微尘入海,散了便是。
先生忽然来电,只说:“字已写好,有空来拿吧。”我一时难掩激动,只想奉上润笔之资。电话那头,先生却只是爽朗一笑,连说不用不用,语气温和却坚决。挂断电话,我感慨万千。古人云“一诺千金”,所谓“德艺双馨”,原不在宏篇大论,恰是这般于无人见处的守信与真诚。于细微之处的体谅与善意。这件事,像一枚烙印,让我对“艺术家”这三个字有了更厚重、更温暖的理解。
怀着这份加深的敬重,今日再访,心境已然不同。先生的小院清幽,墨香隐隐,院内墙壁上挂满字画,皆是先生手笔,风骨自成。
院中那棵茁壮的石榴树,枝叶繁茂,树上结满了硕大饱满的石榴,沉甸甸地压弯了枝头,洋溢着盎然生机与自然的丰硕。
工作室內,奖杯、证书与奖状罗列有序,无声述说着主人的艺术成就与地位。然而最令我震撼的,是先生展开他数米长的书法长卷时,那磅礴之气与精妙笔法所带来的视觉与心灵的冲击。案头一册册厚重的作品集,不正如院中的石榴,是岁月耕耘结出的饱满果实吗?
正当我们沉浸于艺术世界的魅力时,先生却将话题轻轻引开。他并未多谈自己的艺术造诣,反而郑重地向我们强调,说这些年能潜心书画,略有小成,最该感谢的是他的妻子。先生说这话时,目光柔和地望向一旁的老伴,语气里满是笃定的温情。“多年来她一直支持我,我写字时,老伴就在边上为我磨墨、抻纸。“有时递上一杯水,有时帮我擦擦汗,一句简单的鼓励,都是我能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
刹那间,工作室里安静了下来。我仿佛看见了一幅画面:灯下,艺术家凝神挥毫,老伴熟练的替他抻展宣纸,让每一笔都能从容落下。没有言语,却默契十足;看似平凡,却蕴藏着最深长的力量。这不就是几十年来“相濡以沫”最生动的写照吗?艺术的高峰令人仰止,但这峰峦之下,最坚实的基底,往往正是这般朴素却深厚的夫妻情义。先生此举,不仅见其艺术之“艺”,更见其为人夫、为人友之“德”,他对家人的感恩,与他轻利重诺、待朋友以诚的品格,一脉相承。
告别先生时,夕阳正暖。回望那墨香四溢的小院,我心中充盈着比获得一幅名家墨宝更珍贵的感悟。先生让我明白,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其人格魅力永远先于其艺术成就而存在。他的谦和,是对世界的姿态;他的守信,是深入骨髓的修养;而对家人的感念,则是他一切创作与为人的温暖底色。细节识人,先生用他的言行,为我们书写了一幅关于“德艺双馨”与“真诚待人”的最生动、最朴实的精品佳作。
作者简介:张海霞,民建会员、邢台市曲协副主席、河北省曲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邢台作协会员,民建爱心艺术团团长。京东大鼓其字辈传承人。 2001年曾主编《小作家文集》一书。散文《姥爷》 《想起俊姐》 《婆婆》 《品品一品,那酒》 《重读父亲》等作品曾在河北省《散文风》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