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913期
薯叶青青,漫过岁月的烟火
作者:春华秋实(忠诚)
在记忆的相册里,总会有一帧画面泛着翠绿,带着葱茏的油光,藤蔓像绿色的锦绸顺着田垄蜿蜒辅展。巴掌大的叶子层层叠叠,叶子上细密的绒毛沾着露珠在太阳光照下,闪灼着细碎的光亮,那是属于藤类植物,红薯茎叶在秋日阳光下鲜活的疯长。它那每片枝叶的纹路里,流露着色泽葱茏的晨光。它是农家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肴,在岁月记忆里留下深沉的痕长。
记得年幼时期在农村老家的田地里,每年的深秋季节,总少不了红薯叶的影子。“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这是农家人当年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影谢着走过那个时代社会的状况。红薯及茎叶属于当时农村人的生活的主要食粮。记得每到秋季霜降季节前后,人们把红薯叶採摘晒干后再用红薯藤茎兜起来,挂在屋檐下,似墨色的灯茏。任寒风吹摇,凭雪花挂霜。黑油油的红薯叶兜里散发着泥土的清气,它是农家人饭食里不可缺少的菜肴,也是农村人救命的菜荒。怎能忘每年春季,与父亲一起背着锄头,到田间挖红薯垄,而后再把红薯芽挖坑一棵一棵的栽上。用瘦弱的臂膀从远处挑来小河里的溪水,再用葫芦瓢一株一株的浇灌,先保住了红薯苗的生命。待一场春雨后,嫩芽便顶着土粒抽技吐叶冒头生长。经过大约三个月的茂盛蔓延,把沃野各个角落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为了让红薯根果粗壮,不让红薯茎叶疯长,每隔十天半月我总会与父亲到红薯地里,顺垄翻秧,那满身泥水的艰辛劳累怎么能忘。农村谚语有“六月六,红薯长得鸡蛋粗”。待秋深霜降后,幼年的我随父亲又一镢头高一镢头低地把红薯挖出来,下窑冬藏。在我幼年的记忆的中,那时人们不象现在在家里吃饭,而是聚众一块,三五成群的端着大黑碗,碗里盛着冒尖而带着热气腾腾散发着甜香的红薯饭,上面再放着生调的萝卜丝。集中在避风的旮旯处或树荫下,天南地北的扯谈着,有说有笑的吃着,那情节那场景至今还绕浮在心头。它记录着那个时代农村人的乡愁,也写照着乡村烟火生息的来来往往。
红薯叶,是农村普通而又广泛的菜肴,它虽然是一种不起眼的宝贝食物,但在採摘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讲究。採摘时待先挑蕂蔓顶端部分那两三个最嫩的叶子,指尖掐着茎杆轻轻一折,“咔嚓”一声脆响,带着泥土的清香,浸入鼻腔。当时我总是跟在母亲的身后,掂着脚尖,抓住最高处的藤蔓,无论老嫩叶子一齐拽下来。母亲看后一笑说,“傻孩子,老叶吃着发柴,得留着给猪羊做饲料,只有嫩叶子才能烧制食用”。不大功夫,一篮子薯叶搞满,沐着秋阳的霞辉,拂过秋风的微凉,带着衣角上沾落着薯叶的青气,满载而归。
在年幼时期,我经常吃的是母亲烧制薯叶菜,蒸的薯叶馍,还有用土灶台铁锅熬制的玉米碜薯叶条面汤。风箱抽拉嚓嚓声,叙说人间烟火的序曲。由于当时家景贫,缺油少盐,缺少味道薯叶菜,常吃总让人不太喜欢。可在那个贫脊的年代,这就是农家人最好的食品菜肴。
而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食品的绿色纯真。餐桌上的菜肴越来越丰富。山珍海味虽然吃的不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泯童心,返光写照。吃红薯,尝薯叶,还其一道绿色食品佳餐。特别是食用红薯叶成为一种绿色爱好。爆炒薯叶菜,青蒸薯叶窝窝头,玉米碜薯叶豆面条等五花八门的红薯叶面菜食品,让往日普通野菜回归到餐桌,让绿色食品重拾光彩,让人们向往健康的心理进步加深。真是,忆往昔绿色野味染岁月,看今朝粗茶淡饭泛清香。
现在,当再次看到田野里及道埂旁那郁郁葱葱的红薯叶,年幼时跟随母亲採摘薯叶的影子不时的影晃在眼前。薯叶青青映射着皱面鬓霜,时光迢迢载托着人间岁月。如今,餐桌上那一道薯叶菜肴,是暮年背后的一幅写照,是夕阳彩虹里的一道缩影。
当今,红薯叶已不再是往昔的“救荒菜”,而成为人们绿色健康的美食佳肴。虽然它依旧带着泥土的芬芳,平淡素绿的生长在大地的各个角落,可它的医效食疗作用也在人们心中占据了应有的位置。红薯叶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C,红萝卜素及大量的纤维素,对促进抗菌消炎及内汾秘消化有着不可抗拒的药理作用,对中老年人身体健康有着独特的辅助功能。
薯叶青青,漫过一年又一年的时光,也漫过了人生岁月那朝夕辰光的思绪愜意。那些与薯叶相联的烟火时光早已化作生命里最珍贵的记忆,无论脚下的步伐走多远,它那色泽美味,翠绿韵彩将永留心间。
2025.9.13日闲悠田间,观薯叶青青的思绪有感!
作者简介:春华秋实,本名左中成,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人。退休公务员。喜爱文学,擅长诗歌、散文。
声明:本平台图片有一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