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廿二,寿光大地一个民俗节日,财神节,今天菜都寿光的大街小巷却已悄然涌动着一股特别的暖意。
这便是财神节,一个在北方尤其被看重的节日,在菜乡更是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寿光人中它的热闹程度甚至不亚于春节。
财神节的起源,藏着许多代代相传的故事。民间传说,农历七月廿二是财神节的生日,卦神后被百姓感念,尊为财神;也有说法认为,这一天是武财神赵公明的诞辰。无论哪种传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 —— 对富足生活的虔诚向往,对勤劳所得的珍视与期盼。
今天的财神节,己是商家商业传统早已突破 “商家专属” 的界限,演变成全民参与的文化节日。普通百姓会在这天摆上简单的供品,或是在心中默默许愿,祈愿家道兴旺、日子安稳。财神节,成了寿光人连接过去与当下、传递美好期盼的文化纽带。
曾经,鞭炮声是财神节的 “背景音”,而如今,为了守护蓝天碧水与公共安全,寿光划定禁燃区、推行禁燃规定,这份 “热闹” 虽换了模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却丝毫未减。
没有了鞭炮的轰鸣,寿光的财神节反而多了几分细腻的温情。从社会意义来看,这些无声却暖心的举动,依然构建起了强烈的集体仪式感。当整座城市被同一种 “盼头” 包裹 —— 商家盼着客源广进,家庭盼着平安顺遂,人们盼着生活红火,一种无形的共同体意识便在心中升腾: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美好愿景努力,这份共鸣,比鞭炮声更能凝聚人心,也让财神节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有了更温柔的表达。
财富祈愿里的温暖底色
财神节从来不止是 “人与神” 的对话,更是 “人与人” 的相聚。在这里,这一天的宴席热闹程度,几乎与春节不相上下。
今天也成为亲人相聚,亲朋和乐的一次家宴。餐桌上的菜肴,每一道都藏着美好的寓意:鲜鱼象征 “年年有余”,鸡肉代表 “大吉大利”,元宝形状的饺子裹着 “招财进宝” 的期许,绵长的面条则是 “钱串子” 的化身,寄托着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心愿。
这些充满仪式感的饮食符号,背后是寿光人对 “财富” 最朴素的理解 —— 它从不只是银行卡上的数字,而是五谷丰登的踏实、家人安康的幸福、事业顺遂的底气。财神节的宴席,因而成了情感的 “黏合剂”,人们在分享美食的同时,也分享着生活的喜悦,巩固着彼此的情谊。
时代在变,财神节的过法也在悄然更新,但那份对美好的追求,始终未变。
年轻一代或许不再熟悉复杂的传统祭拜流程,却会在社交媒体上发送财神节的祝福表情包,用短视频记录家中的节日准备;电子屏幕上的 “虚拟供品”、线上 “请财神” 的小程序,成了传统仪式的新潮表达;商场里的 “财神节主题展”、文创店里的 “财神元素周边”,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日常生活。
商业气息的融入,也让财神节有了新的活力。各大商家早早推出促销活动,从 “满减优惠” 到 “公益捐赠”,将节日的 “祈财” 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民行动。有人说这是 “传统变味”,但更多人认为,这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 “顺势而为”—— 当财神节与民生需求结合,它便不再只是一个古老的节日,更成了连接文化与生活的桥梁。
在物质已相对丰富的今天,人们为何依然热衷过财神节?或许,我们追求的早已不只是 “发财” 它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长辈通过讲述财神故事,将 “诚信、勤劳、友善” 的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让这个地方性节日逐渐拥有了更广泛的文化影响力,也让寿光人的文化自信愈发浓厚。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向往家人健康、事业顺利,能拥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是对幸福的朴素理解 —— 幸福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能与所爱之人共享三餐四季,能在努力后收获应有的回报。
财神节的热闹终会散去,宴席的宾客终将归家,但那些藏在节日里的温暖 —— 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与朋友交心的瞬间、对未来的美好期许,会留在每个人的心里,成为继续前行的底气。
如今寿光的将是一座灿烂辉煌的城方,聚有亲和力,凝聚力的文明寿光,街头再次被节日的温情包裹,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人们对财富的向往,更是一座城市与传统文化的深情共鸣,是一个民族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这份追求,无关形式,只关热爱 —— 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热爱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新农村融媒记者宋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