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英烈回归
文/苏文文
抗美纷争已化烟,回归烈士向碑前。
军民肃穆迎神道,学子庄严敬礼贤。
年少轻狂秉正义,青春热血洒峰巅。
歌声嘹亮接亲贵,悲壮身躯厚土眠。
2025.9.13
这首七律以“英烈回归”为核心,兼具格律之严与情感之沉,通过“场景刻画—精神回溯—价值升华”的脉络,将历史记忆与当代崇敬融为一体,是一首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的挽歌式诗作。
一、格律与意象:以“严”承“重”,以景载情
作为七律,全诗严格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平仄、对仗工整,用精准的意象承载厚重的情感。
1. 起联(首联):破题定调,勾连历史与当下
“抗美纷争已化烟,回归烈士向碑前”以“化烟”喻战争的远去,既点明历史背景(抗美援朝),又暗含“岁月流逝但英烈未忘”的深意;“向碑前”则将视角拉回当下,“碑”作为纪念英烈的核心意象,为全诗奠定庄严、肃穆的基调,实现“历史过往”与“当代回归”的无缝衔接。
2. 承联(颔联):对仗见景,铺展全民崇敬
“军民肃穆迎神道,学子庄严敬礼贤”是典型的工对,“军民”与“学子”涵盖不同群体,体现崇敬的广泛性;“肃穆”与“庄严”同表神态之敬,“迎神道”与“敬礼贤”同表行为之诚。“神道”并非宗教概念,而是指迎接英烈的庄重道路,“贤”则以“贤者”代指英烈,将对烈士的缅怀,转化为可感的、全民参与的具体场景,让情感落地。
3. 转联(颈联):回溯过往,凸显英烈精神内核
“年少轻狂秉正义,青春热血洒峰巅”由“当下迎接”转入“历史回溯”,是全诗的情感与主旨转折。“年少轻狂”在此并非贬义,而是凸显烈士们正值青春、敢为正义赴死的赤诚与无畏;“秉正义”点明牺牲的动因——为守护正义而战,“洒峰巅”则以“峰巅”暗指战场的艰险(如抗美援朝中的上甘岭等山地战场),用“青春”与“热血”的强烈对比,刻画出英烈“以生命赴使命”的精神内核,让“崇敬”有了坚实的精神依托。
4. 合联(尾联):收束全诗,升华价值与情感
“歌声嘹亮接亲贵,悲壮身躯厚土眠”以“合”呼应首联,完成情感闭环。“歌声嘹亮”与前文“肃穆”“庄严”形成“动与静”的对比,“嘹亮”并非喧闹,而是以昂扬的方式表达“接英烈回家”的郑重,“亲贵”一词将英烈视为“国家与人民的亲人”,拉近情感距离;“悲壮身躯厚土眠”则以“厚土”喻祖国大地,既点明英烈“魂归故土”的结局,又暗含“英烈与祖国山河同在”的寓意,让“回归”的意义从“遗骸归来”升华为“精神永驻”,余味绵长。
二、情感与主旨:三层递进,从“缅怀”到“传承”
全诗情感并非单一的“悲痛”,而是呈现“崇敬—共情—传承”的递进:
1. 表层:对英烈回归的庄重缅怀
通过“迎”“敬礼”“歌声接”等动作,直接抒发对英烈遗骸归国的重视与缅怀,是最直观的情感表达。
2. 中层:对英烈牺牲的深度共情
颈联回溯烈士“青春赴死”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英烈并非“符号化的英雄”,而是有血有肉、为正义献身的年轻人,从而产生“痛惜其牺牲,敬佩其抉择”的深度共情。
3. 深层:对英烈精神的当代传承
“军民”“学子”的参与,暗示英烈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不同群体以各自的方式致敬,本质是对“秉正义、献热血”精神的传承;“厚土眠”则表明,英烈虽逝,但精神已融入祖国大地,成为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实现了“缅怀”到“传承”的主旨升华。
三、语言特色:质朴见力,留白藏情
全诗语言摒弃华丽辞藻,以质朴、直白的表达传递深沉情感。如“化烟”“洒峰巅”“厚土眠”等词汇,无刻意雕琢,却因贴合场景与情感而极具感染力;同时善用“留白”,如未直接描写战争的惨烈,却以“热血洒峰巅”让读者自行联想战场的残酷;未直接喊出“致敬英烈”,却以“军民迎”“学子礼”让情感自然流露,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让庄重的主题在含蓄中更显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