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风利的这篇反思文章以石平事件为尖锐切口,直击当下教育“重智育轻德育”的核心痛点。它借“高学历与低人格”的强烈反差,撕开教育仅执着于知识传授的片面性,字里行间满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叩问与警醒,现实意义尤为突出。
文章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个案照见普遍”的反思逻辑。它未止步于批判石平个人行为,而是以这一极端案例为引,延伸至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审视——清晰点出我们虽能培养“高智商人才”,却可能在“高尚品德”培育上出现缺失的困境,精准戳中教育在“人性培育”与“人格塑造”上的短板。同时,文章秉持“破立结合”的思路,在指出问题后进一步明确教育应有的方向:既要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厚植家国情怀,也要培养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更提出“家校社协同”的具体路径,让反思落地为可探索的改进方向,避免了空泛指责的局限。
文字表达上,文章实现了情感冲击力与理性深度的兼顾。“本应贡献力量,却沦为‘鹰犬’”的对比,将事件的痛心之处具象化;“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程”的定位,则重申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全文既以情感引发读者共鸣,又以理性搭建清晰的思考框架。整体而言,这篇文章不只是对一个沉痛案例的复盘,更是对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深情呼唤,为当下的教育者、家长乃至整个社会,敲响了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
作者:郭丽(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