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长河中,我们始终追寻着一个目标:培养真正的人,让人性中的真善美得以绽放,让人格闪耀出璀璨的光辉。然而,石平这一“卖国贼”的出现,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敲打着我们对教育成果的自信,也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教育在“人性”与“人格”培育方面的缺失。
石平,这位毕业于北大哲学系,曾享受公派留日读博机会的高材生,本应凭借所学,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可现实却令人痛心疾首,他不仅加入日籍,还数典忘祖,沦为日本右翼势力的“鹰犬”,在涉华议题上大放厥词,恶意抹黑自己的祖国,成为了“新世纪以来首个被定性的要素齐全的大汉奸” 。他的所作所为,完全背离了一个人应有的道德底线和爱国情怀,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在面对复杂人性时的无力与困境。
反思当下教育,我们在知识传授方面或许成绩斐然,但在“人性”与“人格”教育上却存在诸多不足。我们往往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他们能否在各类考试中脱颖而出,能否进入理想的学府深造,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他们内心世界的关注,忽略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爱国精神。我们培养出了无数高智商的人才,却未能确保每个人都拥有高尚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育,本应是塑造灵魂的工程。真正的教育,要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让他们懂得诚实、善良、正直的价值,明白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个人的功成名就,更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国家的热爱。
在人格教育方面,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他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明辨是非,不随波逐流,不被错误的观念所左右。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成为有温度、有情感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将“人性”与“人格”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通过开设相关课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感悟真善美的力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正能量的家庭氛围。社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宣传正面的价值观、树立榜样等方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石平事件是一个沉痛的教训,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他们的“人性”与“人格”发展,让每一个接受教育的人都能成为有道德、有良知、有担当的公民,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人性光辉、塑造健全人格的明灯。
作者:杨风利(河南省语文教改之星)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