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中,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平衡问题愈发凸显:多数学生入校时各具特色,受教一段时间后,个性渐隐、特色消失。这一现象折射出学校建设多聚焦共性发展,却弱化甚至忽略个性培养——这是不争的现实,更是教育的缺憾!
为何说是缺憾?试想,花园中若只有一种花、一种颜色,与荒漠何异?上天赋予每个孩子的差异,不仅是外貌,更体现在性格气质与个性上。即便归为同一类型,孩子的表现也只是相似而非相同。相同点是人之为人的共性基础,相异点是“这个”成为“这个”的个性根基。以共性为依托促进个性发展,让每个生命绽放独特色彩,正是教育的本质之一。
学校本应是滋养生命成长的场域,既关乎学生成长,也涵盖教师成长,更应是师生优良个性发展的沃土——二者的成长需相互滋养、彼此成就。这意味着学校制度建设应成为“滋养型土壤”,助力每一位师生幸福、健康成长。
可现实中,学校制度的作用却参差不齐:少数学校制度合力全为正面,部分学校倾向负面,更多学校处于“中性”——有些制度压制个性,有些激发个性,正负抵消后,学校虽维持秩序稳定,师生却陷入平庸。而班级作为学校制度的延伸,负面制度更常见,学生个性被压制的情况尤为突出,最终导致学校虽有共性与个性双重要求,学生却仍呈“个性缺失、特色消亡”之态。
切勿轻视这种“消失”,它背后是学生深层生命状态的萎缩:无个性的学生,生命状态难有张扬;生命状态不张扬,创造力便会薄弱;创造力薄弱,又怎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当学生无法匹配未来发展,教师与学校也便失去了教育本应有的价值。这一点,从课堂“满堂灌”“满堂问”、作业“书山题海”、评价“唯分数论”的打击,以及学生上课因睡眠不足而双眼迷离的状态中,便能清晰感知。
学校与班级不能没有共性制度,但需明确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优良个性发展、推动其各方面向好生长,而非对学生进行强力集体管控与压制。要知道,没有个性教师的学校,只会死水微澜;没有个性学生的学校,终将一潭死水。共性制度的意义,本是为师生个性发展提供养分。
有人质疑:如今家长对学校要求苛刻,学生个性已够“强”,教师处境被动,再提发展个性,只会让教师“躺平”。但不妨反思:我们的制度是否多倾向压制?即便有时压制合理,若整体制度皆如此,学生对个性压制的反抗,难道没有合理性?再细想:课堂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吗?课外留了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吗?当鲜活生命能正常展现自我,又怎会以反面状态呈现?退一步讲,即便学生犯错,学校与教师的职责,本就是将错误转化为成长契机——这是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每个生命都有存在的价值,每朵花都有绽放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有展示个性的自由。花朵应有独有的姿态与色彩,孩子也该有独特的生命状态。学校制度建设,理应为师生生命的舒展提供保障,让校园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绽放生命的地方,成为教育本该有的模样。
毕竟,个性之美成就特色之美,特色之美铸就学校之美,学校之美彰显教育之美,教育之美点亮未来之美。各美其美、各尽其美,才是学校制度建设所追求的共性之美。
作者:贾振才(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鹤壁市名师)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