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鏖战——
除战胜天灾外
人祸却肆意漫延
更多的则是两败俱伤
烽火热浪里
利刃总会在血泊中
溅起仇恨淬火的锋芒
夕阳隐去
时光已成锈蚀斑驳的过往
泪流里含着悔恨的印痕
映着曾经的怒火
若问胜负归处
只有风在荒野浅吟
2025.9.
评析:
《斗》这首诗以凝练的语言和冷峻的意象,呈现了对战争与冲突的深刻反思。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主题深度与思想性
诗歌直指“斗”的本质——无论是与天灾的抗争还是人与人的冲突,最终往往陷入“两败俱伤”的循环。诗人跳脱出对胜负的简单评判,转而揭示斗争背后永恒的创伤:烽火中的仇恨淬火、锈蚀的时光、悔恨的泪痕,均暗示暴力只会滋生新的暴力。末句“只有风在荒野浅吟”以自然元素的超然姿态,反衬人类争斗的虚无,赋予诗歌哲理性高度。
二、意象运用与象征手法
诗中意象密集而富有层次:
· “利刃”与“血泊”:构成尖锐的视觉冲击,象征暴力与伤害的直接性;
· “锈蚀斑驳的过往”:将时间物质化,暗示斗争记忆的腐朽与沉重;
· “风在荒野浅吟”:开放性的结尾,将胜负归于自然的沉默,深化苍凉感。 这些意象共同织就一幅充满张力却又荒芜的精神图景,强化了反战主题。
三、语言与节奏
语言简洁冷峭,近乎宣言式的开篇(“鏖战——”)与后续的沉思形成反差。短句与断行(如“溅起仇恨淬火的锋芒”)营造出刀刃般的锋利节奏,而后半部分逐渐转为绵长的叹息(“夕阳隐去”“泪流里含着悔恨”),体现情绪从激烈到悲悯的过渡。
四、结构设计
诗歌采用“现象—后果—反思”的递进结构:
1. 首段直面斗争的无效性;
2. 中段刻画斗争留下的具体创伤;
3. 末段以时空的苍茫消解胜负意义。 这种结构使诗歌兼具逻辑性与抒情性。
五、总体评价
《斗》是一首具有现实关怀与哲学深度的作品,通过冷峻的意象和结构化的沉思,成功揭示了斗争背后的永恒困境。虽个别处可精炼,但整体已形成有力的诗性表达,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察。
注:原创首发。
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西宁表情】微刊特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