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的目光从“标准化培养”转向“个性化成长”,孟国泰先生提出的“自育自学”理念便成为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核心密码。这一理念以个体生命为根基,既守护差异、滋养幸福,又凝聚力量,为实现“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共建大同世界”的教育理想提供了坚实路径。
新教育的起点,是以“自育”尊重差异,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孟国泰先生强调:“教育的真谛在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引导其成为最好的自己。”在传统教育的“一刀切”模式中,个体的天赋与兴趣常被统一的课程与评价所掩盖,而“自育自学”理念下的新教育,始终将“个体差异”视为最珍贵的教育资源。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者,而是“成长引导者”——为逻辑思维强的学生设计探究性课题,为形象思维突出的学生提供艺术创作平台,为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开辟实践基地;评价体系也不再局限于分数,而是关注个体的进步幅度与特长发展。就像园丁不会要求柳树长出松树的挺拔,新教育以“自育”为土壤,让每个个体都能顺着自己的天性生长,最终绽放出独一无二的光彩。
新教育的内核,是用“自学”唤醒主动,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孟国泰先生认为:“幸福的学习,是学生主动探索、自主获取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的负担。”真正的教育幸福,源于个体在成长中的“主体性”觉醒。在“自育自学”框架下,新教育重构了学习的逻辑: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校通过设立“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根据自身进度规划学习;通过搭建“问题研讨平台”,鼓励学生带着疑问主动查阅资料、合作探究;通过开设“个性化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当学生在学习中拥有了选择权、主动权,就能在破解难题时收获成就感,在探索兴趣时感受愉悦感,在自我突破时获得价值感——这种源于内在的满足,正是“快乐幸福”最本质的内涵。
新教育的归宿,是借“共生”凝聚力量,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孟国泰先生始终强调:“自育不是孤立的‘独善其身’,自学也不是封闭的‘单打独斗’,个体的成长始终与群体共生共荣。”“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从未忽视“共同体”的价值,而是通过“自育自学”培养个体的协作意识与责任担当。在校园里,小组合作学习让不同特长的学生互补共进:擅长总结的梳理框架,善于表达的展示成果,乐于倾听的补充细节;校园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组建团队,有人负责策划,有人对接资源,有人执行落地,在分工协作中学会尊重、理解与包容。当这些个体走出校园,便会带着“各美其美”的自信与“美美与共”的胸怀,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科学家钻研技术、教师培育人才、工匠打磨技艺,无数个体的努力相互联结,便汇聚成共建“大同世界”的强大合力。
孟国泰先生的“自育自学”理念,让“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理想,而是可落地的实践。它以个体为原点,通过唤醒自主成长的力量,既让每个生命都成为独特的自己、幸福的自己,又让无数个“自己”凝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共同体,最终在个体的蓬勃生长中,照见大同世界的美好图景。
作者:郭丽(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