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咏怀
文/金色浪君
绵雨几时休?行人上路愁。
远山烟际乱,近水石间流。
风扫芦花荡,露侵枫叶稠。
田园抽翠绿,默默慰金秋。
达州北山廊子碥张前平2025年9月13日8时33(上午)
于秋雨中见愁绪,在清景里觅生机——金色浪君《秋雨咏怀》诗评
金色浪君这首《秋雨咏怀》,以“绵雨”为引线,串联起行人、远山、近水、芦花、枫叶、田园等秋日意象,在捕捉秋雨萧瑟之景的同时,于末尾笔锋一转,从自然生机中提炼出慰藉与暖意,将“愁”与“慰”的情绪交织,写尽秋雨里的细腻感知,兼具画面之美与情志之深。
一、以“雨”开篇,铺展秋日常景的萧瑟底色
首联“绵雨几时休?行人上路愁”,以设问起笔,“绵雨”二字点出秋雨连绵不绝的特点,一个“休”字暗藏盼雨停的期许,为全诗奠定略带怅惘的基调。紧接着将视线转向“行人”,“上路愁”三字以极简笔墨勾勒出秋雨给行旅带来的不便与愁绪,由景及人,让萧瑟之感有了真切的情感落点,也让读者轻易代入这份秋雨里的日常之愁。
颔联与颈联则聚焦秋雨中的自然之景,从远及近、由动到静铺陈画面。“远山烟际乱”写远景,秋雨濛濛中,远山被雾气笼罩,轮廓模糊“乱”了天际,将秋雨的朦胧感与空旷感写出;“近水石间流”转写近景,雨水汇聚,在石缝间潺潺流淌,以“流”的动态打破静态的迷蒙,让画面有了灵动之气。“风扫芦花荡,露侵枫叶稠”则将笔触落在秋之典型物象上:秋风掠过芦花荡,芦花摇曳;寒露浸染枫树林,枫叶愈发繁密红艳。“扫”“侵”二字赋予风雨露以主动性,既写出秋景的清冽与动态,也暗合首联的“愁”——风雨萧瑟,正是愁绪滋生的场景。这两联四句,远近相衬、动静结合,如一幅水墨淡彩的秋雨图,将秋之清、之寂、之萧瑟具象化。
二、以“绿”收束,于萧瑟中寻得秋日的生机与慰藉
尾联“田园抽翠绿,默默慰金秋”是全诗的转折与升华。在前文铺陈秋雨萧瑟、行人发愁的氛围后,诗人将视线投向田园,捕捉到“抽翠绿”的鲜活景象——即便在秋雨连绵的金秋,田园间仍有新绿萌发,这份生机与前文的“烟际乱”“芦花荡”形成鲜明对比。“默默慰金秋”一句,将田园新绿拟人化,它不张扬,却以自身的翠绿,温柔地慰藉着因秋雨而略显寂寥的金秋,也慰藉了诗中“愁”的行人和观景的诗人。这份“慰”,并非浓烈的喜悦,而是一种清淡、平和的暖意,是从自然生机中汲取的力量,让全诗的情绪从“愁”的底色中透出光亮,也让“咏怀”的内涵更显丰富——不只是叹秋雨之萧瑟,更是于萧瑟中见希望,于清景中得心安。
三、以“真”为魂,用质朴语言传递细腻情志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无华丽辞藻堆砌,如“几时休”“上路愁”“石间流”等,皆为日常语汇,却精准捕捉到秋雨的特点与人心的细微感受。对仗工整,颔联“远山”对“近水”、“烟际乱”对“石间流”,颈联“风扫”对“露侵”、“芦花荡”对“枫叶稠”,词性相对、意境相合,既符合律诗的格律之美,又让画面排布错落有致。诗人以“我”的视角观景抒情,从自身对“绵雨”的疑问,到对行人之愁的体察,再到对田园新绿的发现与慰藉,情感脉络清晰且真实,让读者在领略秋雨之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从愁到慰的细腻心境转变。
总而言之,这首《秋雨咏怀》以秋雨为媒,融景、情、理于一体。既绘出秋雨萧瑟的自然之景,也写出人心的细微愁绪,更于结尾以田园新绿点出“于困境中见生机”的意涵,让全诗在清寂中透着温暖,在质朴中见真情,是一首景真、情切、意远的秋日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