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的愁思
早晚温度降了很多,特别是清晨,更有凉爽之感。
地上樟叶,落了不少。江边柳叶,在阳光下也开始有了衰老之象。银杏叶稍许发黄,别有一番意趣。
秋真的来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文人的心是敏感的,春有春愁,秋有秋伤,节序的变化总会引起心理的波动和伤感。
悲秋,是古来文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的共同情怀。
那么,悲秋的内容呢?用一幅对联就可以概括:
伤时忧国悲身世
怀亲思乡叹年华
悲哉秋之为气也。秋夏的转换,同夏春之间的转换不同。从春到夏,繁华虽已逝去,但接之而来的是浓绿和热烈,生机盎然。而从夏到秋,却是生机的流逝和老去。秋风叶落,秋雨凄凉。直至草木黄枯,天高地旷,一派萧瑟寂寥之像,怎不叫人感怀于心,而生悲凉?
古来悲秋者,多有抑曲不得意之情怀。
戍夫、羁旅,离乡千里,值秋时草木枯黄,叶落归根,北雁南飞,断肠人在天涯,苦不得归,如何不起思乡思亲之愁绪?
《世说新语·识鉴》中载: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张季鹰得意尚且如此,何况失意之人?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自夏到秋,生命盛极而衰,似乎天地都在老去。对于那些功名未立,事业未成之人,"冉冉年华吾自老",又怎会不见景伤情,愁绪满怀,悲叹白发已生,青春不再?这是对生命的珍视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悲秋亦应抵伤春,屈宋当年并楚臣。何事从来好时节,只将惆怅付词人。” 对秋凄凉,有深刻体验、作品感人至深者,多为怀才不遇之人。昔有宋玉,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却生不逢时,君庸国衰,又遭人进谗,终不得志,面对秋景秋物、秋声秋色,哀国运之不昌,叹身世之凄凉,就好比这瑟瑟秋景,遂作《九辨》,开启了睹物兴情—情景交融—生命觉悟'的三重悲秋表达体系。
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之深重者,前有屈子,后有工部。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又逢安史之乱,然忠君忧国之情,一生未改,却报国无路,万里流寓,最后死在一叶扁舟上。面对萧萧秋风,怎不感慨万千?他与宋玉,千年之后,亦为知己。“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杜甫深受宋玉的影响,将家国之忧与身世之悲,融入了他多首伤秋的诗里。
古语有云,君子谋道,小人谋食。当然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只是"劳心者"和"劳力者"的代名词,并无道德评价。劳力者忙于谋食,自无伤秋之必要,而君子谋道,志满意得,忙于治国理政,也无悲秋之闲暇。想来伤春悲秋,只有那生性敏感而又失意的文人了。
教育、交通、通讯发达的当代人,是很难理解古人的伤秋之情的。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各行各业几乎白领化,工作双向选择,流动性强;网络信息发达,可以畅所欲言,又有众多的参政议政渠道;交通普及,回乡再也不会千里阻隔……所有这一切,削弱了伤秋悲秋的社会基础,因此也很少出现什么深刻的伤秋之作。
凡所盛世,繁花着锦,烈火煎油,然问题必多。当今之世,凡有问题,网上必纷纷扰扰,一时风头过尽,风息波平,不过情绪发泄而已,甚是无聊。而深层次的问题,如今人才众多,集思广议,亦有解决之机,然需过程。
于个人而言,谋道者有进身之阶,谋食者无谋道之需,闲暇文人吟花赏月,无甚忧国忧民,身世浮沉之感触了。
惟有年老怀乡、怀亲,逢秋感思,忆昔抚今。
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