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辉成
在川西北阿坝州的崇山峻岭间,梭磨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蜿蜒流淌,河畔的马尔康市梭磨乡索居古村,一座依山而建的藏式建筑群静静矗立,这便是卓克基土司官寨。它不仅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阿来笔下《尘埃落定》中诸多场景的灵感溯源地,更承载着一段与红军、与革命历史紧密相连的红色记忆;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这座土司官寨在嘉绒十八土司官寨中愈发显得与众不同。
阿来曾在文字中描摹过川西高原的苍茫与灵动,而卓克基土司官寨正是这片土地历史与文化的具象载体。自元代开始册封土司以来至清代中期,在嘉绒地区共受封过十八个土司。这些土司官寨是土司及其家人日常生活的地方,也是旧时土司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城东7公里处的卓克基镇西索村,始建于1918年,是末代土司索观瀛(1900-1967)亲自设计并组织修建的。官寨坐北朝南,是一座石、木结构的建筑,体现了嘉绒藏族的建筑风格,碉楼式的造型巍峨挺拔,飞檐翘角间透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走进官寨内部,木质回廊交错纵横,彩绘壁画色彩艳丽,既有藏传佛教的神秘符号,也有土司生活的场景再现,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阿来在创作《尘埃落定》时,曾多次踏足这片土地,官寨的兴衰、土司制度的变迁,都化作他笔下波澜壮阔的叙事,让更多人通过文学作品,窥见川西高原独特的历史风貌。
而这座官寨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学创作的背景。1935年7月,红军长征途中抵达马尔康,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在卓克基土司官寨居住过一周。这座宏伟的藏式石木建筑群,就此成为重要历史见证地。在此期间,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了著名的卓克基会议,围绕民族政策、北上方针等重大问题展开讨论,明确了继续北上、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方向,为红军最终抵达陕北、实现战略转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土司官寨的二楼展厅,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末代土司索观瀛的书房蜀锦楼,毛泽东同志居住过的房间。木质窗棂滤进柔和的高原光线,屋内陈设依当年模样摆放,仿佛还能看见毛泽东同志在此静心阅读《三国演义》的身影。一旁的展柜里,红军遗留的钢盔带着岁月磨出的斑驳痕迹,泛黄的文件布告上,当年的字迹仍清晰可辨,默默承载着长征路上的峥嵘记忆。
与毛泽东同志居住的房间紧邻的是周恩来、王稼祥、张闻天、秦邦宪等同志居住过的房间。房间陈设简却质朴:松木桌椅纹理分明,桌面似还留着当年的使用痕迹;叠放的粗布被褥带着陈旧的暖色调,没有丝毫华丽装饰。置身其间,仿佛能触摸到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的生活温度,也更能体会到他们那份矢志不渝的坚定信念。
距离官寨不远处,一座横跨梭磨河的石拱桥静静矗立,这便是当地百姓口中的“红军桥”。当年,红军战士正是踏着这座桥,穿梭于梭磨河畔的村寨之间,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情谊。桥梁的石缝间虽已布满青苔,桥面也因岁月的磨砺变得斑驳,但它就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红军与藏族同胞鱼水相依的温暖过往,也见证着革命火种在川西高原的传递与燎原。
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首次亮相的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方队彰显国防现代化成就,以钢铁雄姿致敬先烈,向全世界宣示了我国捍卫和平的决心和实力。
回望那段烽火岁月,卓克基土司官寨所承载的长征记忆,正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当年,红军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场播撒革命理想的征程。在卓克基,红军尊重当地的民族习俗与宗教信仰,向藏族群众宣传革命理念,帮助他们摆脱压迫与苦难。这种平等、团结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当地百姓的信任与支持,许多藏族青年主动加入红军,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而抗日战争的辉煌成果,正是无数像红军战士一样的革命先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从长征路上的艰难跋涉,到抗日战场上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始终坚守着民族独立与自由的信念;卓克基土司官寨与红军桥,便是这段伟大历史的鲜活注脚,提醒着我们铭记先辈的牺牲,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如今的卓克基土司官寨,早已不再是昔日土司权力的象征,而是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每到重要节日,当地的藏族群众会身着盛装,在官寨前的广场上跳起锅庄舞。锅庄是嘉绒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节奏明快、动作舒展,舞者们手拉手、肩并肩,随着音乐的节拍翩翩起舞,歌声与笑声在梭磨河畔回荡。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锅庄舞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舞者们用欢快的舞步,表达对和平生活的热爱;用嘹亮的歌声,歌颂革命先辈的功绩。红色的历史记忆与鲜活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让卓克基土司官寨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纽带。
站在官寨的顶层,俯瞰梭磨河两岸的风光:远处的高山巍峨耸立,近处的村寨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阿来在《尘埃落定》中曾写道:“历史就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那些过去了的,却又被记住的事情。”卓克基土司官寨所承载的,正是这样一段被永远记住的历史——它有文学作品赋予的诗意与灵动,有红军长征留下的红色与厚重,更有民族文化传承的鲜活与温暖。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走进这座官寨,不仅是为了回望历史,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如同梭磨河的流水,永远向前,滋养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