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沂源风光》
唐增虎(山东)
车行入沂源境,最先撞入眼帘的是山。不是孤峰独秀的俏,是层峦叠嶂的厚——青黛色的山脊线从天际线处铺展下来,一重叠着一重,像老天爷用墨笔晕染的画,浓处见筋骨,淡处藏云雾。山间的林是藏不住的,松针的绿、柞叶的深、山槐的浅,织成密不透风的绿毯,风一吹,满山谷都荡着树叶的沙沙声,混着不知名的鸟叫,倒比城里的音乐更让人安心。
顺着山路往里走,便能遇见沂源的“地下奇观”。溶洞是山的心事,藏在幽暗处,却藏不住惊艳。钟乳石悬在头顶,有的像倒垂的玉笋,水珠顺着尖端往下滴,“嘀嗒”声在洞里撞出回声;有的像铺开的石幔,灯光一打,乳白、浅黄、淡红的光泽漫开来,仿佛走进了水晶砌成的宫殿。最妙的是“石花”,细碎地绽在岩壁上,不像人工雕琢的精致,倒带着山野的灵气,让人忍不住想伸手摸一摸,又怕惊扰了这千万年才长成的温柔。

山有山的奇,也有山的甜。春日里,山桃先开,粉白的花缀在枝头,把山谷染得软乎乎的;到了夏秋,野果便熟了——山葡萄紫得发亮,摘一颗放进嘴里,酸中带甜的汁水顺着喉咙往下滑;山楂红得像小灯笼,一串串挂在树上,风一吹就晃,看得人心里也跟着热闹。农人们挎着竹篮上山,不多时便满了筐,回家熬成山楂酱、泡上山葡萄酒,把山的馈赠,酿成了日子的甜。
山里的人,也像这山一样实在。路过村口,总能看见老人坐在石头上晒太阳,见了陌生人,也不怯生,笑着递上一杯热茶,话里满是乡音:“尝尝咱沂源的炒青,比城里的奶茶解渴。”若是赶上节庆,更能见识沂源的热闹——踩高跷的汉子穿着彩衣,步子迈得又稳又飒;扭秧歌的妇人摇着彩扇,脸上的笑比身上的花衣还艳;孩子们追在队伍后面跑,手里拿着糖画,笑声能飘出半条街。这风土人情,不是书本里的文字,是能摸得着的温度,是能记在心里的暖。
如今的沂源,也在变。盘山公路修得平整了,旅游大巴能直接开到溶洞门口;山里的野果做成了真空包装,顺着快递车走到了全国各地;年轻人也愿意回村了,开民宿、做直播,把沂源的风光讲给更多人听。但变的是便利,不变的是底色——山依旧青,水依旧秀,人依旧善。站在山顶往下望,夕阳把山谷染成金红色,远处的村庄飘着炊烟,近处的树林里传来归鸟的啼叫,忽然就懂了:这沂源的风光,从来不是单指山水,是山水里藏着的故事,是故事里住着的人,是人和山水一起,把日子过成了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