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荣静(知音识曲)
从山东驾车出发,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到达山西平遥。
到平遥时已是晚上七点多,天色已经暗下来了,马路上只剩下了灯光。虽然已经是第三次来平遥,但夜里来,还是第一次,加上有些昏暗的灯光,对这座闻名的县城突然感觉像第一次来似的,有些陌生起来。
因为带着宠物狗出行,所以,只能找让带宠物入住的酒店或者客栈入住。
出门在外,我是不操心的。一切按照我们家总策划师的安排来做。总策划师,是我给我们家的男主人——我的丈夫起的美名。
业余写作多年,虽然没写出优秀的作品,估计这辈子也成不了名家,却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尤其是我丈夫的支持。当他听说我手里没有稿源的时候,就会在合适的季节安排出行。文学圈叫采风,我也不敢自称文人,就叫旅游吧。
很多地方都是去过多次的,但丈夫为了配合我的写作,多数时候会听我的意见,想去哪里或者想写哪里,然后根据我的想法来安排行程。有时候我也会在他面前叨叨去外地旅游时哪里的饭菜或者小吃好吃,有时候为了一个小吃,也能特意跑几千公里去一趟。这个话题还是留着另一篇文章里写吧。
先说入住客栈。客栈古色古香,这个词,似乎已经被很多入住民宿或者古城的作家们用遍了,有些俗,可我也是俗人,感觉肚子里的墨水始终也够不着天,有时候写文章又想让多数人看懂,所以多数时候写作时用的还是巴巴大实话,这里,还是想白描一下客栈。
大厅的侧面墙壁上挂着一幅字,因为是草书,我没看懂。但这幅字下方是一对太师椅,太师椅倒是透着山西古风。太师椅旁边有三个黑色大醋坛子,高度足有一米高,其中有两个粗坛子上分别贴着大红的标签,上面用黑色楷体字写着“熏醋”和“老陈醋”,很是显眼。有一个醋坛子上什么标签也没贴,我睡了一晚上觉也没想明白,为何三个醋坛子,只有两个有标签,难道另一个没有标签的醋坛子里装的醋是和那两个中的其中一个内容一样?还是标签掉了?心思着等天亮时问问前台服务员再说,有疑问总得解开。
可最显眼的是这几个醋坛子上方贴着一个红底黑体大字“醋”。醋是山西的标志,先不说我来过山西多次,见识过酒店、民宿、商场、景区内那一个个大缸里装着的各种方法酿成的醋,但从全国各地的超市柜台上就可见一斑。山西老陈醋美名扬,传统酿制技艺于2006年已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美和居老陈醋酿制技艺”作为扩展项目再次入选。清徐老陈醋作为该技艺的代表,同样被纳入非遗保护体系。仅醋这一项,它的技艺就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在明初,太原醋坊匠人创新熏蒸工序及“夏伏晒、冬捞冰”陈酿工艺,奠定了现代老陈醋的基础,到清顺治年间“美和居”醋坊的创立进一步推动了工艺标准化。
在制作工艺上,要经过“蒸、酵、熏、淋、陈”为核心,82道工序完成。你说,经过这么多工艺,能不出名吗?再往大里说,山西老陈醋不仅是调味品,更是承载三千年晋文化的活态遗产呢。
我在这三坛醋前站出神了,丈夫的策划来了,他说:“走,今晚我们不吃大饭店,我们去路边或者小吃店吃小吃去。”我一愣,这不是他的风格呀,一般出行在外,头一天一定是扑着大饭店大快朵颐一顿的,一是开十几个小时的车太累,二是一天没怎么吃东西,三是一定得第一时间品尝到当地美食。今天,他却改了风格,“为了省钱?”哈,我的小心思出来了,跟他过了几十年的日子,没见他省过钱。我纳闷中,他就快点补充说:“我刚问了前台服务员,哪里有饭店,人家说,这门口就有小吃摊和小吃店,可好吃了。咱去尝尝。”好吗,他没有下一句了,还是用我这业余作家来补充吧:“山西小吃很出名。”
于是,牵着宠物狗,我们从客栈出来了。我按照他的指示,出客栈后右转。果然灯火中一家家小吃店临着街面,“粗粮米粉”“凯凯碗托”“面尖”“刀削面”,真是琳琅满目。我着实有些饿了,丈夫说:“不着急,再往前走走,那里有小吃摊。”“你怎么知道的?”我又奇怪,我们一起来的,我不知道,他竟然知道?他看出我的疑问,立刻说:“这是前台服务员说的。”你看,他记得清,好像刚才跟我说过,我这一转身就忘了。
往前走不远,果然路边有好多小吃摊,“凉拌面”“凉拌菜”“煎饼馃子”,应有尽有。“这不和我们当地的小吃一样吗?没什么区别呀?”我心里嘀咕着,话没出口。先看看再说吧,反正吃饭我一直是随着他的。于是我问丈夫:“你吃什么?”丈夫说:“来个煎饼馃子吧。”我立刻和摊位老板点了一个煎饼馃子。
摊位是一对夫妻开的。付款后,我眼睛盯着老板,看着他们做,看看他们的煎饼馃子和山东的煎饼馃子究竟有什么区别。只见男老板从盆里拿出一小块类似小孩拳头那么大的面团,在手里揉了几下,揉圆后就在面板上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面饼,这第一步就和我们那里的做法有区别,就是人家是现做的面饼,并且是面团做的,我们那里多数是从超市里买来的面饼,直接加工;要不就是那种用面糊糊倒在那个平底锅上,再用小铲摊平,摊成一张面饼,实际那应该不叫“饼”,应该叫“皮”。第一个区别我看出门道了,山西人爱吃面,在全国出名,据说山西女人多丰满,可能与吃面有关。
第二个区别是,人家这里是夫妻二人“流水作业”,丈夫把面饼擀好后,交给了妻子,妻子拿起面饼,放到了锅上,然后把事先切好的肠和菜放到了面饼上,接着就听她问我话,我听了半天也没听懂,于是我和身边的丈夫说:“她说话我听不懂,你听他们说什么?”老板紧接着又说了一遍,我自认为我是走南闯北过的,可就是听不懂方言,感觉像到了国外,听到的全是外语。丈夫听明白了,他对我说:“人家问里边还需要加什么料(菜和肉类)?”反正我也不吃这东西,更不拿主意,于是就反过来和丈夫说:“你说加什么就加什么。”丈夫让老板加了肉类的,我记不住是什么了,单看老板娘娴熟地把那些物料加进了饼里。
这时候,来了一个女孩,瘦瘦的,和老板说要一份拌菜。拌菜,我们当地的超市、菜市场到处都有,这里的拌菜不会也不一样吧?一定得看看。只见老板把那么多青菜,放到了一个已经烧得滚烫的开水锅里,接着,拿出一些粉来,又拿出一包方便面,这方便面是塑料包装袋里盛的,袋上还写着字,我没有记住这包装袋上的文字内容,大体意思就是这方便面是当地的特产,是专门为这种拌菜准备的。一会儿,一大盆热气腾腾的拌菜加上调料,就做好了。哦,看出区别了,原来,这里的拌菜拌得不仅仅是菜,里边还有粉和方便面。在胶东,拌菜就是拌菜。这体现了什么?山西人会做生意呀。
晋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帮之一,以诚信为本、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勇于开拓创新而著称。虽然拿小吃摊上的煎饼馃子和拌菜来做比较,有些小题大做,但山西人骨子里是会做生意的。从古至今,晋商的灵活调整策略,已人人皆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如明清时期主导盐业、茶业贸易,后期拓展至金融领域(票号)。还有,人家在开拓新领域、敢于尝试新模式上确实思路超前,如现代晋商后代将传统智慧融入餐饮、文旅等加盟项目。这煎饼馃子用实实在在的面团,这拌菜里加上了粉和特制的方便面,不就是拓展和发展吗?
还有,注重家族和团队合作,通过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例如商号采用股份制和学徒制,确保利益共享。你看他们夫妻二人,虽然只是做个简单的煎饼馃子,但丈夫负责做饼,妻子负责往饼里加料,然后再卷起来,装袋给顾客,可谓配合默契,这也是“流水线”呀。
晋商更善于捕捉机遇,把握商机,如“走西口”时期开辟了蒙古贸易路线,利用地理优势建立商业网络,展现了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战略布局能力。
整个过程中,最难忘的是他们夫妻二人的笑容。他们的脸上始终带着笑容,那种笑容很温暖,像一种职业化的笑容,让我想起了空姐,她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已把笑容当成了职业形象的一部分。而我眼前的这对夫妻,他们的笑容里更多的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每天看着热气腾腾的小吃被顾客喜欢,是一种幸福,是简单生活的满足感,是小确幸的放大镜,他们能记住老顾客的口味、孩子放学来买炸串的叽喳声……这些细节被他们用笑容放大了,温暖了自己,也温暖了顾客。
打好包,离开小吃摊,丈夫问我:“你想吃什么?”我说:“刚才看到有渔粉,吃碗粉吧,有汤有水的。”于是,我们走进一家“渔粉”店,这是一家透着文学艺术品味的店,墙上的诗作让我有些惊讶。诗作是用黑色笔在土坯的墙壁上写的,这首诗结尾的一句是“一个人闲的在写诗”。我在琢磨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写诗的人都是闲的。”这话题讨论起来就多了,估计这篇文章得写成上万字。还是说我自己吧,我也写诗,虽然写不好,可也并非是闲着没事写的。我认为,人做一件事,喜欢就会热爱,无论是否有时间;喜欢就会全力以赴,无论是否有条件。若你不喜欢,一切都是闲的。我想,还是做个热爱生活的人吧,喜欢一件事,就全力以赴,努力做好。
我和丈夫点了两碗不同口味的鱼粉。我们当地也有呀,这算小吃吗?我刚点好,老板娘马上就问我们:“这里有饼,可以泡在粉里吃。”这可是让我开了眼界,我们那里吃鱼粉,就是鱼粉,没听说过有饼的事,这又体现出山西人爱吃面的特点来,处处离不开面食。老板娘拿出两个如巴掌大的饼来,那饼看着黄黄的颜色,还有很多的分层,分层上还有一个个细细的条纹,看着像那种很酥的样子。
一会儿工夫,这两个饼就被老板娘切成了小块,很漂亮的切口,像花瓣一样美,放在盘子里,和两大碗做好的鱼粉一起端了上来。
鱼粉,有什么区别呢?果然,碗大,彰显出山西人做生意的大方。还有呢,一筷子挑出来,粉是彩色的,黄色的、白色的、粉色的、黑色的、深咖啡颜色的。一碗粉,竟然做出了这么多颜色,还没吃,就透着喜欢。
一口下去,味道还是和胶东的不一样,这里的味道更浓郁些,口味更重一些。米粉吃完后,肚子饱了,心更暖了,快乐溢满了心间。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美食特色,尽管名字都一样,但都经过了当地的改良,融入了当地的美食文化。
夜里到达平遥,虽然还没开始逛古城,但客栈的醋坛子,小吃摊上老板夫妻的笑容,山西人爱吃面的文化特点,晋商的生意经,处处体现在这富有烟火气的夜色里,这些元素共同诠释了山西人在坚守中创新的生存智慧,他们像醋一样经得起时间沉淀,像面食一样包容百味,在规矩中求变通,共同勾勒出山西人骨子里的精神内核。它们是平遥的缩影,更是山西人坚韧务实与开放包容的生动写照。
平遥的夜,沉淀为一种回归的甜蜜。
夜泊平遥,一夜无梦。
2025年9月11日晚到达平遥,9月12日晨随笔于平遥古城客栈。
作者简介:曲荣静,笔名知音识曲。喜欢远方和美好,喜欢把远方和美好变成文字。个人文集《在希望的田野上》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