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国粹中医中药颂
文/戴孟君
乾坤肇启,华夏开疆;医脉延绵,药韵流芳。自神农尝百草辨五谷,岐伯论阴阳释病机,中华中医中药便植根本土,承天地之灵气,纳万物之精微,护佑苍生五千年。昔无西医之助,赖此岐黄之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至清代已逾亿众;今观寰宇,世卫组织明训“医学当以健康为向”,国际贤达如查尔斯王子亦叹“轻忽中印八千年医术必失珍宝”,皆证中医超越技术与哲学之境,实为生命至道、人类瑰宝。
《素问》有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此乃中医养生之纲,亦为千年治世之智。上医治未病,若上游控污;下医治已病,如下游捞渣。大禹治水十年不成,得天师癸调养身体、平衡精神,终三年功成,恰应《吕氏春秋》“万事治本,必先治身”之理。盖中医之妙,在治“生病的人”而非“人生的病”,求“阴阳平衡”而非“头痛医头”,以“药食同源”化“是药三分毒”,以“天人合一”应“因天之序”,故曰“最古老者最永恒,最经典者最时尚”。
然中华医脉,非仅赖典籍传世,更仗贤医以身践行。清末之际,鸦片战争破国门,鸦片流毒穷国本,万户萧条,民不聊生。黄冈贤医杨际泰,睹此惨状,忧国忧民,遂倾其家产,携妻以身试毒。甘冒性命之危,亲尝毒品之害,苦研解毒之方,终得戒除鸦片之法,活人无数,世称“林则徐第二”。其行惊天动地,其德泣鬼感神——非独医人躯体,更救民族精神;非仅传医之术,更铸医之魂。当是时,西医以解剖寻病源,如断线路找电流,有其局限;而杨际泰以中医之仁心、中药之实效,破外侮之毒,守华夏之脉,尽显中医“道以医显,从医入道”之真谛。
观夫中医千年,从《伤寒杂病论》定辨证之基,到《本草纲目》集本草之大成;从万密斋“育婴四法”护稚童,到杨际泰舍身戒毒救苍黎,无不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诺,无不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之践。今之世,“膏粱之疾”丛生,疑难杂症频现,皆因失衡失序、背离自然;而中医“审因施食,辨证用膳”之观,“扶正固本,阴阳平衡”之则,恰为破局之钥。2001年维也纳国际营养学大会共识“食物是最好的药物”,亦与中医“寓医于食”不谋而合——此非巧合,实乃人类对生命规律之共悟。
托尔斯泰言:“人类最高智慧,在知天地万物及人在其中之位。”中华中医中药,恰是此智慧之载体:以草木之性调人体之衡,以天地之序养生命之真,以先贤之血续文明之脉。今国粹待弘扬,更需承神农之勇、杨际泰之仁,循《素问》之理、本草之方,使中医之光再照寰宇,护我华夏苍生,续我千年薪火。
壮哉!中华中医,与天地齐寿;伟哉!华夏中药,共日月同光!
乙已年秋于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