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桥遇仙记
(神话故事)
文/代强(安徽)
唐时洛阳的洛桥,总爱沾些暮春的水汽。那天郑生刚从太学出来,手里还攥着本翻得卷边的《楚辞》,正低头琢磨屈子的“沅有芷兮澧有兰”,冷不防撞着个穿素色衣裙的姑娘。
姑娘没恼,反倒指着他手里的书笑:“先生也爱读这个?”郑生抬头时,正见她鬓角别着朵刚摘的白茅,眼神亮得像映了月光的江水。“我叫汜人,”她不等郑生开口,先自报了家门,“常听人念屈子、宋玉的赋,自己也记了些。”
后来郑生才知道,这姑娘不单是记了些——晚饭后在灯下,她随口吟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调子清得像湘江的水,尾音绕着窗棂转,竟让满室的烛火都似柔和了几分。郑生问她家住哪里,她只笑说“在水下,是鲛人居的地方”,郑生只当是姑娘家的戏言,没往心里去。
那段日子是真快活。清晨一起去洛水边采芦荻,汜人会指着水里的细浪说“这是鲛人手帕上的花纹”;傍晚郑生写文章,她就坐在旁边剥莲子,偶尔递颗甜的过来,指尖带着水汽的凉。郑生总觉得,这样的日子能过一辈子。
可离别来得没半点征兆。也是个暮春的傍晚,汜人忽然把之前郑生送她的木簪还回来,眼眶红得像染了晚霞。“缘分尽了,”她说得轻,却让郑生心猛地沉下去,“我本是湘江鲛宫的仙子,来人间一趟,就是为了见你。”这次她没笑,声音里带着水的凉,“该回去了。”
郑生想拉她,指尖却只碰到一片空。眨眼的工夫,屋里就剩他一个人,桌上还放着汜人没剥完的半碟莲子,水汽没散,却再也等不到主人回来。
往后多少年,郑生走了不少地方,从洛阳到江南,可再也没见过那样眼睛亮、调子清的姑娘。直到某天在岳阳楼赴宴,江面上忽然飘来座彩楼,朱红的栏杆、描金的窗,在夕阳里亮得晃眼。楼上有个女子在跳舞,素色衣裙飘起来的样子,像极了当年洛桥边的汜人。
她还唱着当年的调子,“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歌声顺着江风飘过来,郑生忽然就红了眼。他想喊她的名字,可刚张开嘴,那彩楼就像被江水吞了似的,慢慢淡了、散了,只剩满江的晚霞,红得像要烧起来。
后来有人问郑生,那到底是真的见了仙,还是老眼昏花看走了眼。郑生没说话,只望着江水——他知道是真的,就像知道那年洛灯下的吟诵、指尖的凉意、没剥完的莲子,都是真的。有些相遇,本就像湘江的浪,来了又走,却能在心里,留一辈子的凉与暖。
作者:代强(宿州市桃花沟人)
电话:13637184724
地址: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道东办事处翠园华府
原创首发
文中插图 作者/代强
作者简介:
代强,六零后,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从事高级中学教育39年。现为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李百忍纪念馆理事,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2025年被半朵文学全国性评选为“十佳作家”,获得全国文学大赛“国彩杯十佳文学奖”,获得新青年“十大金奖”,歌曲《军魂永驻》获得“强军高歌”一等奖。作者40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安徽商报》、《鄂州周刊》、《山东商报》、《河南经济报》、《中国矿业报》、《三角洲》、《山西科技报》、《德育报》、《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杂志。其著作有《相遇清欢》、《代强文学精品集》、《流金岁月》等二十一部书籍。
主播简历:
美美 安徽合肥人
一个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中的一切,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爱着,平凡自由的诵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