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以尊重个体差异为核心,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教育中找准自我价值与成长方向,为我们展现了全新的教育范式。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切实行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办学基本法、四个大(文化大观园、课程大世界、小老师大学、家长大学)、三标课堂、高快学习方略、高快备考方略、高快做人方略等六大核心技术,共同构建起“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实践体系,为实施“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提供了具体方向。
今天重点说一说“6大核心技术“中的大阅读课程、限时测评改与高快写作,以抛砖引玉。
“大阅读”之“读天读地读人间,读书读文读经典”,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重要主张,强调读书人既要会读有字书,也要会读无字书。春日蹲在墙角观察蚂蚁搬家,看它们分工协作、遇水搭桥,是读无字书;放学路上听老人讲老街故事,看商贩礼貌待客,是读无字书。翻开《论语》,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是读有字书;读《昆虫记》,懂生命平等的深刻内涵,是有字书。这种不局限于中小学课本的阅读,能让孩子在观察与体验中理解世界,比单纯记诵课本更具力量。
“大阅读“之“读有字书”作为这一主张的核心载体,需从环境、资源、活动三方面构建完整体系:
1. 环境营造:打造书香校园,通过建设校级图书馆、班级读书角,让阅读场景渗透校园每个角落,方便学生随时接触书籍。
2. 资源供给:结合学生年龄与兴趣分层推荐书目——低年级以童话、绘本为主,优先培养阅读兴趣;高年级引入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历史传记,满足其多元认知需求。
3. 活动设计:开展阅读分享会、读书征文、课本剧表演、主题游学等活动,让学生走出书本、走进人群与自然,在交流与实践中深化阅读理解,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认识世界、丰富自我的桥梁。
限时测评改,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重要举措。“限时”要求在固定时间内完成测验,例如课堂上5-45分钟的小测,既能训练学生的时间管理与应试反应能力,也能真实反映其知识掌握情况。“测评”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更涵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个体评价、对子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化方式,全面提高综合素养,打破“唯分数论”,精准定位个体优势与知识短板。
在测评中,针对个体无法解决的问题,可遵循“个体不会对子教,对子不会小组教,小组不会全班教,全班不会老师闪亮登场”的流程推进;最后教师全班都不会的难题集中讲解,并通过命题意图、解题思路、类题演练、命题检测、借题发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改”则聚焦测评中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改进完善,帮助其找到不足后,再通过针对性练习与辅导,精准把控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努力方向。限时测评改,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进阶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高快写作(表达),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重要输出途径。这一途径的关键,在于“日常积累”与“快速调用”的深度结合,助力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有内容、有深度的作文。日常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建立“人物素材库”,聚焦典型人物的多面特质——以李白为例,既积累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宣言,也记录“长风破浪会有时”的理想坚守,还留存“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豁达。
当遇到“自信”“面对困境”等作文主题时,学生可快速调取这一素材:开篇用“人生难免遇坎坷,有人困于挫折,有人却如李白般,以自信为剑,劈开前路迷雾”破题;中间结合“李白虽遭贬谪,却未失心气,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道尽傲骨”展开论述;结尾再以“若我们能如李白般,在困境中守一份自信,便也能拥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力量”升华主旨。通过这种“一人多面、一材多用”的积累与调用,学生无需临场绞尽脑汁,就能快速搭建作文框架,写出兼具文采与思想的文章。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实践路径,并非单一方法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环节有机融合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从环境营造、能力培养、反馈优化等多个维度,精准对接学生个体需求——或滋养心灵,或优化方法,或补齐短板。
“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实践路径还有很多,希望教育同仁将这些具体举措融入日常教学,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初心,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教育中找准自我价值,收获知识与成长,成为独一无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
作者简介
邓书宇,知名教育学者,孟子教育研究院研究员,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研究者和实施者,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教育及生活信条:热爱教育,交友广泛,勤于思索,追求真理。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