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女人是歌》作者:董艳菊
好作品是文学与阅读和解的金钥匙
——读《女人是歌》
文︱朱晓东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的我,许久未读小说了。非谓市面上无小说,实谓好小说不多矣!
可自近日收到董艳菊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女人是歌》后,笔者竟一改前例,不由起身煮茶焚香,然后便埋首于白云黑雨里,悠游于并不古老的故事叙述中。
这部近29万字的长篇小说,故事并不鲜见,讲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一位名叫林凤鸣的农村妇女先后带领家人和全村人,为脱贫致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百折不挠的不寻常历程,其中以大量的篇幅,记述了主人公林凤鸣的情感经历和坎坷命运。
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虽然没有石破天惊的桥段,但却真实淳朴,平中见奇,引人入胜,其确实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我省文学界农村题材创作中的一篇佳作。归纳起来看,《女人是歌》作为一部比较优秀的出版物,其出版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1、《女人是歌》为当下我省农村题材文学创作提供了又一成功范例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这是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文艺创作的基本常识。写身边事,写自己熟悉的事,写自己受感动的事,才是出精品的正确途径。毫不讳言,一个时期以来,我省农村题材创作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看,都差强人意,说的直白一些,农村题材小说缺少有影响力的作品,此所谓“有高原无高峰”是也。有的作家不去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题材的选择上,多紧盯有名利回报的所谓宏大叙事上,或是主题先行,或是遵命文学,或是孤芳自赏。
写农村题材不是深入农村,不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而是蜻蜓点水式地象征性采访几次,便躲进小屋闭门造车,故事情节靠想象,故事不够靠虚构,甚至在技巧和语言上玩起捉迷藏的把戏,写出的东西无病呻吟,味同嚼蜡,毫无生动鲜活而言,根本看不下去。而《女人是歌》则不然。作者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不猎奇,不媚俗,不故弄玄虚,内容上看似烟火人间,家长里短,却是根植现实,观照生活,紧接地气,从普通但却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出了典型人物,许多故事情节和主人公的形象都有作者真实生活的影子,因之鲜活灵动,栩栩如生,受到读者的普遍喜爱和阅读。无疑,董艳菊的创作经验给广大文学工作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女人是歌》为当今国家持续提倡的全民阅读提供了好作品
如今,在中国大陆,大众阅读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如,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12年将“全民阅读”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中,足见阅读之事,已受到国家顶层及各方面的重视。然而现实中,在全社会,阅读所引发的一些现象却不容乐观。呈现在当下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垃圾文学盛行、浅阅读流行的时代背景下,经典阅读和阅读经典已经是个十分遥远的事了;普罗大众真正地沉下身来、静下心来阅读一本文学作品,也已经成了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缺少阅读的精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小说《女人是歌》面世了,它像一缕清风,吹皱了吉林文坛这一泓春水;它更似一股清流,将黑土地上的农村题材作品创作激活。精神产品,内容为王。哪部作品内容吸引人,哪部作品就会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就会持续吸引读者去深度阅读。内容过硬,即使作者初出茅庐,缺少名气,其作品也会得到读者的喜爱和认可;而内容软塌、无病呻吟之作,再大的作家、再有名气的作者写出的作品,也会被束之高阁,敬而远之,甚者无人问津。这,就是王道。一部作品的成功,秘诀无他,就是“让更多的人看到”“让更多的人感动”“让更多的人记住”。无疑,《女人是歌》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好作品。
3、《女人是歌》为文学作品与阅读的和解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阅读的前提是须有一定价值的文化产品(这里仅指文学作品),而文化产品存在的前提是须有一定的读者阅读。可相当一个时期以来,随着时代的变化,紧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又一轮新的美学原则亦在悄悄崛起,人们审美情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文学流派林立,新锐作家产生,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质疑,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被多元释解。表现突出的是高雅与通俗之辩。一时间文学界创作导向出现迷茫和偏离。一些作家惟标新立异马首是瞻,内容上追求新奇、怪异和玄虚,使某些作品越来越脱离现实,脱离读者,重演了历史故事的场景:“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阿阳》《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使作者和读者互不买账,创作和阅读背道而驰,原本的鱼水关系出现缝隙。
诚然,在目下国中众口难调的文化消费环境下,文学创作确有举步维艰之难,某种程度上,在当下写小说似乎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怎样弥合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缝隙?著名评论家孟繁华说:“小说创作如果板起面孔来,十有八九是做不好的。”
董艳菊的《女人是歌》则给了我们现成的答案,那就是,有出息的作家就是要潜下心来,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旷野中吮吸芬芳,从泥土中摄取营养。惟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解铃还须系铃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决作品与阅读之间的矛盾,惟有像董艳菊这样的作家,化好作品为金钥匙,令文学与阅读达成统一与和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2025年8月25日写于长春怡庐
【作者简介:朱晓东,1984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吉林省委宣传部印制发行处原处长、编审。曾任吉林摄影出版社社长、总编和吉林音像出版社社长。现为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吉林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