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阳县内的奤套河与桥
文/韩朝亮
第一次听见“奤套河”这个名字时,总忍不住把“奤”字念错。直到站在河边,当地老人慢悠悠地说:“是yǎn套河哩,这字是咱这儿独有的。”才忽然觉得,连名字都带着水乡特有的执拗与亲切。
河是射阳平原上常见的模样,没有奔腾的气势,只蜿蜒着穿过稻田与村庄。春日里,岸边的芦苇刚冒新芽,河水便映着天光,成了流动的绿绸;秋收时,灌溉后的田垄里满是稻谷香,河水又悄悄蓄起清澈,等着滋养来年的土地。老一辈人总说,这条河是“养人的”——不仅养着庄稼,也养着沿岸的日子。1984年前,河对岸还驻着部队,后来营房改成民宅,便有了“三连庄”“三连桥”的地名,如今念起这些名字,仍能想起军民共饮一河水的旧时光。
河上的桥,是日子里最实在的牵挂。奤套河大桥不长,桥身是朴素的水泥色,栏杆上留着经年累月的磨损痕迹。平日里,农用三轮车、赶集的电动车从桥上驶过,车轮碾过桥面的声响,混着河边的蛙鸣,成了乡村最寻常的背景音。一到国庆,桥就热闹起来,去野海滩赶海的人多了,车子排着队,司机们摇下车窗聊天,倒也不觉得拥堵是烦心事。
老人们总爱提1973年建的“三连大桥”,说那桥当年年久失修,是村里汉子们凑钱买水泥、扛木料,一砖一瓦修起来的。如今再看那座桥,依旧结实,只是多了些岁月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老茧,藏着不轻易言说的坚韧。站在桥上吹风,风里有河水的湿润,也有远处稻田的清香,让人想起2025年那篇《我与大桥共成长》里的句子:“河水会记得每一个走过桥的人,就像桥会记得每一阵拂过面颊的风。”
现在的桥,多了新身份。导航里输入“奤套河大桥”,右转就能找到野海滩。赶海的人提着小桶、拿着铲子,在退潮后的滩涂上找螃蟹、挖蛤蜊,笑声能传到河对岸。只是海滩还没修起配套设施,游客们得自己带水带食物,遇到“禁止下海”的牌子,也会乖乖绕开——大家都知道,得护着这片给人乐趣的滩涂。
河还在流,桥还在站着。从部队营房到农家小院,从村民自修的桥到赶海人的路,奤套河与桥就这么看着射阳的日子一天天变样。它们不说话,却把岁月里的温暖与坚韧,都融进了每一缕河风、每一块桥石里,成了这片土地最温柔的印记。
作者简介: 韩朝亮,笔名韩孟钱,男,汉族,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人。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起点中文网发表多篇网络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