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
文/青葙
傍晚散步时,无意在中大桥河边的绿化带里瞥见几株野生的青葙。它们的花序犹如少数民族帽饰上的羽翎,轻盈摇曳,格外引人注目。
青葙是一味常用的清肝明目中药,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它还有许多别称:野鸡冠花、野冠苋、狗尾草、狗尾苋、草蒿、昆仑草、狼尾巴果、土鸡冠、狐狸尾、指天笔、牛尾巴花、犬尾鸡冠花、草决明、牛母莴、牛尾行……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
青葙是苋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高可及一米。茎直立,多分枝。叶互生,狭卵形,质地柔软。夏季抽穗开花,花序顶生。花初开淡红,后渐转白,其下托有干膜质苞片。入秋结果,小球形的果实成熟时帽状横裂,露出偏圆形的黑色种子——那便是中药所称的“青葙子”。
在乡间,人们喜采青葙的嫩苗与嫩叶,经沸水焯去苦味后用作蔬菜。种子炒熟,尚可加工成各样糖食。园林中,青葙因生长迅速、形态别致,也常被用于绿化带或花境点缀。
关于“青葙”之名,还流传着一则动人的传说:
相传有位猎人,在山林中忽闻哭声。循声探去,见草丛中搁着一口青色大箱,声从箱中来。启盖一看,竟是一位衣衫褴褛的姑娘蜷缩其中。问之才知,姑娘的母亲患了眼疾。某日村中来了两位游医,姑娘请其治病。游医谎称需上山采药,命姑娘带路,随后竟将其关入箱中意图拐走。幸得猎人相救,姑娘平安归家。猎人采来野鸡冠花种子,煎水予老人内服外洗,不久眼疾便愈。后人于是称此花为“青葙”,其种子则为“青葙子”。
青葙子、茎、叶、根、花皆可入药。
青葙子味苦,性寒,能祛风热、清肝火、明目退翳,常用于目赤肿痛、眼生翳膜、视物昏花、高血压、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疮癣等症。
青葙茎、叶、根亦味苦性寒,具燥湿清热、杀虫止痒、凉血止血之效,主治湿热带下、小便不利、尿浊泄泻、阴痒疮疥、风瘙身痒、痔疮衄血、创伤出血等。
青葙花味苦性凉,可凉血止血、清肝除湿、明目,用于吐血衄血、崩漏赤痢、血淋热淋、白带增多、目赤翳障等疾。
民间应用尤见智慧,略举数例:
吐血、血崩、赤痢:取红青葙花适量,与猪瘦肉同炖服。
视网膜出血:青葙花煎水洗眼。
月经过多、白带:白青葙花加猪瘦肉,水煎饮汤食肉。
鼻衄:青葙花配卷柏、少许红糖,水煎服;或以青葙子汁灌鼻。
血淋:鲜青葙花序适量煎服。
吐泻:青葙花配杏仁、樟树皮,泡水服。
肝热泪眼,头风痛:青葙干花序适量水煎服。
失眠:青葙花配铁扫帚根,煮汁炖猪蹄食。
高血压头晕:青葙子煎水服。
支气管炎、胃肠炎、皮肤湿疹瘙痒:全草煎服,外用可煎水洗(洗时避风)。
创伤出血:鲜青葙叶捣敷。
妇女阴痒:青葙茎叶煎汤熏洗。
风热目痛、头昏眼朦、眉棱骨痛:青葙子单用或配薜荔果煎服。
风湿疼痛:青葙根炖猪脚或鸡鸭服。
下消:全草与青蛙同炖。
痈疮疖肿:鲜茎叶捣烂外敷。
现代研究表明,青葙子含油脂、淀粉、烟酸及硝酸钾等;全草含丰富草酸。动物实验显示其有降压作用,油脂成分具扩瞳效果。
青葙子自古作为肝经要药,常用于目疾。对于肝热所致目赤肿痛,多与决明子、菊花等配伍使用,已有千余年历史。近年亦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然而在更多疾病领域的应用尚未深入——是这味千年老药已“江郎才尽”,还是仍有许多未知等待破译?
在中医药振兴的春风之中,青葙——这株摇曳千年的野草,是否还有更多面纱等待被轻轻揭起?我们期待,有一天,它能以更丰盈的姿态,再次走入我们的视野与药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