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路汉旭(陕西)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因我的祖籍在山西,从小就被《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迷醉了,对山西尤为好奇。今年五一、初秋时节,我有幸两次走进歌曲中描绘的大美山西,探寻了这里灵山秀水、文化交融的魅力源泉。
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迎着宜人的和风,我沿着太行山、吕梁山边缘,乘车在两山相夹的高原、平原、盆地间畅游,只见山山峁峁绿意盎然,牛羊成群,高低相间的连片防护林带与公路、河流相互映衬,影视剧中层层叠叠的窑洞早已被鳞次栉比的楼房取而代之,城市和乡村的广场、绿地、湿地与蓝天、白云、笑脸织出了一幅幅秀美画卷,山西真不愧为人人夸赞的好地方!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物产富饶、文脉悠深,当然其最具地域特色的莫过于晋商文化了。位于山西省会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旁的晋商博物院,一座闹中取静、古色古香、庭院幽深的古代建筑群,原为晋文公重耳庙,曾是阎锡山的督军府,后来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的办公场所,8年前经重新整修后建成了山西晋商博物院。走进这座博物院的展室,看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一幅幅图表,体验沉浸式模拟动画视频,聆听讲解员讲述的一个个传奇故事,“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的晋商文化的辉煌场景仿佛穿越时空展现在了我的眼前。
生活在古老三晋大地上的人们,从耕读传家起始,开启了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自周秦到隋唐间,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引领发展潮头的晋商,他们先后经营盐业、茶叶、票号等产业,尤为称雄的是日昇昌票号,它以其开创性的金融制度、严密的防伪体系、全国联动的汇兑网络火爆出圈,享有“日昇昌汇通天下”之美誉,并与先后兴起的山西20个票号共同撑起了全国早期金融体系的一片蓝天,与之配套的驼帮、船帮、镖局等行业也渐渐风生水起。
特别是明朝实行“开中制"、设立九边重镇的政策,为晋商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他们依托山西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加工制造业,这又为晋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进而使晋商逐步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俄国、日本、朝鲜、印尼等许多欧亚国家。
至清朝时,由于得到清政府的特殊照顾,晋商事业蒸蒸日上,很快进入了全盛时期。一些聪慧的晋商由单打独斗转向创新发展东伙制,类似于现在的股份制,加之遍布全国各地的旨在联谊互助的山西会馆的设立,为晋商的飞速发展增添了强大动力。诸如祁县的乔家、渠家等一批大商人成为晋商杰出的代表,以及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特色民居建筑,彰显了晋商们的高光时刻。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晋商在清朝后期和民国时期开始衰落,山西经济在中国发展大潮中黯然失色,但晋商们的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和群体精神永载史册,必将激励着聪慧、勤劳、朴实、敢闯的山西人在中部崛起进程中重振雄风。
在晋中市平遥县西北部平原上,有一座俯瞰酷似神龟造型、寓意吉祥长寿的古城,护城河清流潺潺、岸边杨柳依依,古朴中彰显生机与活力。这座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镇,始建西周宣王时期,于明代洪武三年重建,后历经地震、洪灾、战争而损毁,由于矢至不渝地予以抢救保护,依然是现今全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县衙、民居等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建筑群,整体布局上遵循突出轴线、左祖右社、文武相对、上下有序的礼制程式,建设过程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漫步古城街巷,两边房子半边盖、临街不开窗的建筑特色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据说是为了防住风沙,还有“肥水不流外人田”。街上店铺装饰、招牌、旗号一袭保持明清风格,看街景,品小吃,买特产,人们仿佛穿越于明清市井生活之中。
位居南大街咽喉处有一座名叫市楼的二层砖木结构过街楼方形建筑,其上三面翘顶,南北彩色琉璃瓦上分别镶嵌了“囍”“寿”字样,山墙上绘有精美的清代壁画,市楼东南脚下有一古井,世传“水色如金”,人们称其“金井”,因而“市楼金井”不仅是清代的十二景之一,还是当今研究平遥城市发展史、建筑史的重要实物。到了平遥古城,人们都会争相来此打卡、拍照,这里始终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
在闹市街区的县衙、日昇昌票号、百川通票号、文庙、城隍庙等旧址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模样,中国商会博物馆、百川通晋商博物馆、协同庆钱庄博物馆、同兴公镖局博物馆、天吉祥博物馆、珍奇报纸陈列馆、古民居博览苑等令人眼花缭乱,透过一个个旧址、一件件实物,依稀可见当时山西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兴盛景象。每天白天连演几场的《又见平遥》情景剧和晚上的大型平遥灯光秀,常常一票难求,看完令人深受震憾、回味无穷,由衷地庆幸来了平遥不枉此生。
/ 提及山西大院,人们耳熟能祥的是乔家大院,只因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曾在央视热播后声名鹊起,而山西人更推崇王家大院,说它才是山西励志人物和民居建筑的一大缩影。 据导游讲,明朝初期,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一个名叫王实的农民,他先是为人佣耕、租人屋舍,后渐成自耕农,待有积蓄后,开始在静升村张建巷建造住宅,开始有了王家大院的雏形。到明代中叶,靠务农、经商发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特别是自清康熙年间起,王家已成为显赫官商,开启了大规模建造房屋热潮,多在村中地势平坦之处建造住宅,如拥翠巷、宜安院等,还扩修了大门,建了王家祠堂。后来王家又接连在静升村北坡筑堡建宅,相继建起崇宁堡、拱极堡、视履堡等5座堡。历经十几代人接续奋斗,王家大院堡、巷、院、祠堂、戏台、牌坊等一应俱全,共有院落233个、房屋1118间,大都由低到高集中分布在坡地上,形成了堡墙环围、院落相连、园林俊秀、错落有致的庞大建筑群,其居高临下的气势,无不令人仰慕敬畏、感慨万千!但遗憾的是自咸丰年间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靠变卖祖产谋生,这个名门望族从此风光不现。
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1995年起,灵石县委、县政府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后历经几次科学规划、精心修复,王家大院焕发了新姿。如今,王家大院以其明清晋商文化的建筑技术及艺术特色,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间艺术馆、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 中国民间故宫”。
壮美的王家大院建筑不仅成为历史文化瑰宝,而且融入王家人血脉的家训更值得学习借鉴,其崇文向善的深厚文化底蕴更是令人叹服。王氏十六世祖王廷璋创建王家大院和义堡时,就以北宋贤士张思叔的《座佑铭》立下了家训:“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教育引导后世子孙要时刻注意一言一行,律己修身,忠信为本,从善如流。在敬业堂、祭祖堂、祠堂中尽可知晓王氏家族历史和家训内容,在各个院落楹联、匾额上镌刻的一些励志格言、警句沁润心田,如“规圆矩方,准平绳直;祥云甘雨,丽日和风;黄金无种偏生勤俭人家,牡丹有根独长诗书门第”等等,还有遍布于大院内外造型精巧的木雕、砖雕、石雕,其中无不蕴含着修身、齐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当代人仍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悬挂于缥缃居门厅上的《澡身浴德》匾额,吸引了众多游人驻足瞻仰、揣摩,两块石碑上分别刻写着“十九世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州判王筵宾的宅院王筵宾。王筵宾虽学问优长、然绝意仕进,设帐授徒,其门人多有中举人、进士者》......”“‘澡身浴德’意为人要经常不断地检讨、清洗自己的身心,并以此来保持高尚的节操。”,我从此院碑文上短短的文字介绍中,仿佛清晰地窥见了当年王家人在大富大贵中挥洒出来的高洁、高雅之浩然正气。
从太原市区一路向东行驶100多公里,就到了三晋门户阳泉市,市区入口处标有“中共创建第一城”红色大字的巨型雕塑格外醒目,激起了人们的好奇和仰慕之情。这个座落在太行山西北侧桃河两岸的阳泉市,紧临河北石家庄市,处于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的结合地带,更是一座英雄城市、新兴的工业城市。当地人欣喜地告诉我,1947年5月,在刚刚解放后的原平定县的部分地区设立地级阳泉市,因中国共产党自主创建的首个城市政权,并由此进行经营和治理城市的崭新探索,该市便有了“中共创建第一城”的美誉。
也许提到阳泉市这个地名,人们不一定熟知,但若说到八路军抗日的百团大战,人们定会心潮彭拜。当年震惊中外、重创日寇的百团大战,就是在阳泉市边巍峨雄伟的狮脑山上运筹惟幄而一战决胜的。在此山顶上建立的百团大战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广场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也正是阳泉这个英雄城市闪亮耀眼的红色名片。临近抗日战争胜利80周之际,我随汉中市延会红色研学团来到这里,实地观看了百团大战惊天地泣鬼神英雄壮举的图片、实物和视频,聆听了“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宁死不当亡国奴”等许多感人故事,领略了山西60多万人踊跃参加八路军,誓死保卫华北、抗击日寇的大无畏牺牲精神和爱国情怀,使人们更加深刻领悟了党领导人民、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开展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决策,更加深刻理解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强大真理,也更加深刻认识了落后就要挨打、幸福唯有奋斗的历史铁律,进而凝聚起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英雄的阳泉人民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投身经济建设,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型发展的大步跨越,先后建起各类工业企业400余家,经济发展曾长期领跑山西各市,一度被誉为“小上海”。为让人们留下阳泉发展历程的美好记忆,阳泉市委、市政府将建市后创办的第一个工业企业---阳泉水泵厂的厂区辟建为“阳泉记忆1947文化园”,通过图片、图表、实物、实景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多角度展现了城市变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幸福生活的风采,还设立了阳泉火车站、机床厂、照像馆、文学馆、图书馆、商店、茶馆等多个有代表性的时光岁月打卡点,旨在让人们穿越时空隧道,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发愤图强。这一可感知、有温度的文化园,既承载着阳泉人的无上荣光和美好愿景,又成为当今阳泉市文旅融合的夜经济兴盛之地。
两次山西行,收获满当当。山西多姿多彩的晋商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的深度交融,为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代文明注入了不竭的活力和动力,山西人虽历经风雨沧桑和战争创伤,但他们不畏艰险、坚韧不拔、崇善向上、勤俭持家、纯朴厚道等品质本色亘古不变,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步履依然坚实,我由衷的深爱山西、祝福山西!
2025年9月11日
【作者简介】:

路汉旭,陕西汉中南郑人,曾任汉中市南郑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南郑区文联主席,现任汉中市南郑区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先后在中省市报刊发表新闻、通讯和诗歌、散文、论文数百篇。
………………*………………*………………
本期责任编辑: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