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马学林十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七蓝天野”》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12日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历史性时刻,"七一勋章"的颁授不仅是对功勋党员的崇高礼赞,更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作为获得者之一,其跨越革命与艺术的双重人生轨迹,在马学林先生的十首诗词中得到了多维度的艺术呈现。这组作品以传统诗词为载体,通过七律、五律和词牌的不同形式,构筑起一座闪耀着丹心艺魄的精神丰碑。
一、历史语境与个人命运的经纬交织
1. 组诗开篇即以"华诞欣逢颁授年"(七律一)、"百年华诞授勋时"(七律二)等诗句锚定历史坐标,将个人荣辱与政党百年历程紧密相连。诗人巧妙运用"百年"与"百载"的时空意象,如"百载峥嵘勋授時"(七律三)、"百载授勋先"(五律一),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突显个体生命的价值重量。这种时空架构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以微见著"的审美特质,更彰显了共产党员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精神特质。
2. 蓝天野的特殊性在于其双重身份:既是隐蔽战线的革命者,又是人民艺术的践行者。诗词中"虎穴潜形酬夙志"(七律二)、"潛形虎穴懷龍舞"(七律三)等句,暗指其在解放前从事地下工作的经历;而"梨园卓越展雄姿"(七律二)、"舞台塑像立峰巅"(山花子)则展现其艺术成就。这种双重书写通过"丹心"与"艺魄"的意象并置得以完美统一,如"丹心化雨滋兰圃"(七律一)、"碧血丹心铸经典"(山花子),塑造出革命者与艺术家身份交融的完整人格。
二、传统诗词形式的现代精神表达
1. 马学林先生娴熟运用传统诗词格律,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谨遵循,体现了对古典艺术的敬畏之心。十首作品分用不同韵部:一先韵的清朗、四支韵的庄重、七阳韵的宏亮、八庚韵的铿锵,各具声情之美。如七律(下平声/一先韵)中"年、前、篇、贤、宣"的韵脚选择,音韵悠长,恰与授勋仪式的庄严氛围相契合;而《翻香令》(第二部韵)"钢、昂、匠、章、裳、郎、芳"的用韵,则暗合艺术家刚柔相济的特质。
2. 在意象营造方面,诗人构建了两组核心意象群:一是革命意象如"红旗、虎穴、龙潭、风雷",二是艺术意象如"梨园、帷幕、琼台、霜雪"。这两组意象通过"铸"这一动词实现熔合:"铸伟篇"(七律一)、"铸韵声"(五律六)、"铸就炜煌章"(翻香令),形成独特的诗意表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梨园"意象的反复出现(共6次),既是对蓝天野职业特征的点题,更是将传统戏曲文化符号注入现代楷模颂歌的成功实践。
3. 对仗艺术在律诗中尤为精彩:"幕前台后皆成范,戏里人生尽是诗"(七律二)——空间与人生的交错对应;"熱血融成帷幕景,丹心化就雪霜奇"(七律三)——温度与质感的双重呈现;"潜形酬夙志,演出树芳妍"(五律四)——隐蔽与显扬的辩证统一。这些工稳对仗不仅展现技巧,更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在的精神矛盾与统一。
三、生命历程的艺术化提炼
1. 组诗对蓝天野的艺术人生进行了三重提炼:时间维度上,强调其七十载艺术生涯("丹心七十载飞光"浣溪沙)与九旬高龄("九旬光闪耀"临江仙)的持久坚守;空间维度上,构建了从"虎穴"到"舞台"的时空跨越;精神维度上,完成了从"夙志"到"勋章"的价值升华。这种提炼通过"皓首"与"丹心"的强烈色彩对比得以强化:"皓首穷经铸伟篇"(七律一)、"皓首犹怀家国志"(山花子),白发与红心的视觉映照,成为忠诚精神的最动人写照。
2. 诗人特别善于捕捉戏剧性场景:"幕后台前范"(五律四)通过前后台的空间转换,隐喻了革命工作与艺术创作的双重舞台;"戏里人生尽是诗"(七律二)则道出了艺术与生命互文的哲理。这些表达既具行业特性,又蕴含普遍意义,使作品超越了一般性颂歌的局限。
四、品德颂赞与时代精神的共鸣
2. "德艺双馨"作为文艺界的最高追求,在组诗中通过多重意象反复强化:"清风两袖人歌颂"(七律一)、"清风盈两袖"(五律五、六)、"雪襟袖"(翻香令)等诗句,以衣袖为喻体,既化用传统"两袖清风"的廉吏意象,又创新性地融入"雪"的洁净意象,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品格。而"德艺永流芳"(五律五)、"德艺共英名"(五律六)的直抒胸臆,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3. 作品还体现了集体与个体的辩证思考:"殊荣闪耀佩君前"(七律一)中的"君"既指授勋者,也暗指人民;"民艺永流芳"(翻香令)明确将个人艺术归于人民范畴。这种表达既符合中国传统"谦抑"美学,更体现了共产党员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
五、传统词牌现代转型的示范意义
1. 在词作部分,诗人选取了《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四个词牌,各具表现特色。《山花子》的顿挫跌宕适合表现壮烈情怀,"耀人寰"、"照河山"的结句如黄钟大吕;《临江仙》的舒卷自如适于书写人生历程,"辉映苍颜"的意象充满画面感;《翻香令》的流转明快契合艺术人生主题,"气轩昂""少年郎"的用语展现生命激情;《浣溪沙》的凝练含蓄则适于品格提炼,"永流芳"的结语余韵悠长。这些词牌的成功运用,为传统词体表现现代题材提供了有益借鉴。
2. 尤为可贵的是,诗人在严格遵循格律的同时,注入了现代语汇:"金星璀璨映标儀"(七律三)中的"标儀"(楷模)、"炜煌"(辉煌)等词汇的运用,既保持古雅韵味,又具有时代气息。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实践,正是中华诗词生命力的当代证明。
六、革命与艺术的双重叙事:身份融合的史诗性书写
1. 马学林通过诗词巧妙地解构了蓝天野人生中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两种身份:地下工作者与表演艺术家。在《七律·平水韵(下平声/一先韵)》中,“丹心化雨滋兰圃,皓首穷经铸伟篇”一联,以“丹心”喻革命忠诚,“兰圃”象征艺术园地,将隐蔽战线的斗争转化为培育艺术之花的雨露。而《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的“虎穴潜形酬夙志,梨园卓越展雄姿”,则直接以并列结构凸显两种人生的交织——前者是风险极高的革命实践,后者是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二者共同服务于“夙志”即共产主义理想。
2. 词作《临江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虎穴潜形酬壮志,梨园铸就峰巅。”词人用“峰巅”一词,既指艺术成就的巅峰,亦暗喻革命事业的高尚性。这种双重叙事不仅展现蓝天野个人的卓越,更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多维贡献:信仰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践行,而艺术同样是一种战斗。
七、时间维度的史诗构架:从历史到永恒的升华
1. 十首诗词均以“百年华诞”为时间锚点,构建起历史与当下的对话。《五律·下平声/一先韵》开篇“百载授勋先,殊荣映皓巅”,将授勋仪式置于百年党史的宏大背景中,“皓巅”既指蓝天野的白发,也象征历史积淀的高度。而《翻香令》中“七十春铸就炜煌章”,则以“七十春”概括其艺术生涯,将个人时间与党的历史时间融合。
2. 诗人更通过时间意象的对比强化永恒性:《浣溪沙》中“丹心七十载飞光”与“德馨寰宇永流芳”形成对比,个体的生命时间(七十载)最终升华为精神的水恒(永流芳)。《七律·下平声/七阳韵》尾联“苍颜犹带风雷韵,伟业辉煌耀赤墀”,则通过“苍颜”(衰老)与“风雷韵”(永恒的革命激情)的并置,凸显了党员精神超越物理时间的特质。
八、意象系统的象征建构:勋章、梨园与虎穴的符号学意义
1. 马学林构建了一套丰富的意象系统,其中“勋章”“梨园”“虎穴”是核心符号。“勋章”作为荣誉的物化象征,在诗中常与光辉意象结合:《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金章熠闪耀红旗”,勋章不仅是金属制品,更是信仰的折射体;“梨园”作为艺术世界的代称,被赋予道德属性,《五律·下平声/七阳韵》中“梨园铸炜煌”将艺术空间提升至神圣境界;“虎穴”作为危险领域的象征,在《山花子》中“虎穴龙形若等闲”被转化为革命者从容应对的舞台。
2.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衣袖”意象的反复出现:《七律·下平声/一先韵》的“清风两袖人歌颂”,《五律·下平声/八庚韵》的“清风盈两袖”,均以传统清廉象征与现代党员廉洁要求相呼应,构建了跨越古今的道德对话。
九、艺术形式的匠心经营:韵律与体裁的多元表达
1. 马学林刻意采用多种诗词体裁与韵部,形成形式与内容的呼应。三首七律分别用一先韵、四支韵、七阳韵,一先韵清亮开阔,契合授勋场面的庄严;四支韵细腻深沉,适于刻画内心世界;七阳韵洪亮激昂,匹配革命叙事的壮烈。三首五律则通过压缩字数强化力度,如“潜形酬夙志,演出树芳妍”(一先韵),每联皆如铭文般凝练。
2. 四首词作更体现情感表达的多样性:《山花子》以短促句式表现革命斗争的紧张感;《临江仙》绵长句式适合展现人生历程;《翻香令》的跳跃节奏呼应艺术创作的灵动;《浣溪沙》的平稳结构则传递功成名就的从容。这种形式上的多元追求,本身就是对蓝天野艺术多元性的致敬。
十、精神内核的当代启示:党员品格的诗性定义
1. 通过这些诗词,马学林实际上参与了对中国共产党党员品格的当代定义。首先强调“德艺双馨”(《七律·下平声/一先韵》)的完整性,将道德与才能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其次突出“皓首丹心”(《七律·上平声/四支韵》)的持久性,强调信仰不是一时激情而是终身坚守;最终指向“耀赤墀”(《七律·下平声/七阳韵》)的奉献性,将个人成就归于党和人民。
2. 《临江仙》末句“九旬光闪耀,千载众民宣”,不仅歌颂蓝天野的高寿,更暗示真正的不朽在于人民的传颂。这使得诗词超越了一般性赞颂,成为对党员价值标准的深刻思考:勋章的意义不在金属本身,而在其激发的精神回响。
3.
结语:勋章背后的文化自信
1. 马学林先生的这组诗词,超越了简单的人物颂赞,成为解码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文化符号。通过蓝天野这一典型形象,展现了艺术与革命相融合的人生可能,传统与现代相承接的文化路径,个人与时代相呼应的价值选择。在十首作品构建的诗意空间里,我们既看到"金章熠闪耀红旗"的荣光时刻,更感受到"丹心化就雪霜奇"的精神境界。
2. 这组作品的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技巧娴熟,更在于成功实现了三重对话:与传统诗词文化的承续对话,与革命历史记忆的致敬对话,与时代精神建设的当代对话。当"七一勋章"的金色光芒透过千年诗韵折射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而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所在——在传承中创新,在致敬中超越,最终实现民族精神的永续流传。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