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最高领导人极为关注教育,把教育放在了国家发展的优先位置,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他特别强调:
让每一个生命都有出彩的机会。
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对自已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
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
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
切实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
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每一个人都了不起!
这“十个每一个”,为实施了28年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指出了更加明确、更加精准的方向。
(2)
28年来,我一直身体力行地坚守着“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我在《大众教育学》(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里的第一首诗就是:
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早生华发。
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快乐每一个孩子,
我怒放心花。
我爱我的国家,
从个体出发;
成就每一个孩子,
我一生荣华。
(3)
从个体出发,
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
从个体出发,
让不同的人成为更好的人;
从个体出发,
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
从个体出发,
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
(4)
28年来,我一直坚信: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宝藏;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天才;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奇迹;
从个体出发,每个人都是世界。
(5)
从个体出发,成长每个娃;
从个体出发,幸福千万家;
从个体出发,强盛大中华。
(6)
人生来世界,个个都精彩。
从个体出发,人人可成才。
(7)
小赵说,想做厨师,把美味佳肴奉献。
小钱说,想做果农,把生态水果上传。
小赵说,想做环卫,让大街一尘不染。
小李说,要做警察,不让坏人到处钻。
老孟说,职业没贵贱,做好就有点赞。
(8)
上苍降人生,各自带使命:
有的当农民,有的当士兵;
有的做学问,有的要从政;
有的是凡人,有的是明星;
做好本职事,就是佳人生。
(9)
尊重个体差异,是真教育的突破口和出发点。尊重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发现自己;尊重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做更好的自己;尊重个体差异,让不同的人长成自己希望的样子。
(10)
给“雄鹰”一片天,让它去翱翔;
给“老虎”一座山,让它去奔狂;
给“鲨鱼”一片海,让它去抗浪;
给“英才”一平台,让他去张扬。
(11)
让“苦瓜”成为最好的“苦瓜”,
让“甜瓜”成为最好的“甜瓜”;
让“陈镜开”成为最好的举重者,
让“陈景润”成为最好的数学家。
(12)
菜刀是用来切菜的,如果用它来劈石,菜刀肯定变钝器。扫帚是用来扫地的,如果用它来扫衣,衣服越扫越脏兮。姚明生来是打球的,如果用他搞科技,科技一定会贬值。
(13)
种瓜得瓜,种菜得菜;
育人得人,育才得才。
种瓜,让不同的瓜成为更好的瓜;
种菜,让不同的菜成为更好的菜;
育人,让不同的人成为更好的人;
育才,让不同的才成为更好的才。
(14)
“瓜”有不同的瓜,有大瓜、小瓜,有东瓜、西瓜、南瓜、北瓜,苦瓜、甜瓜、香瓜、醉瓜,丝瓜、黄瓜、茭瓜、地瓜、木瓜、金丝瓜、吊瓜、冬瓜、烧瓜、哈密瓜、蒲瓜、炮弹瓜、白兰瓜、蛇瓜、毛瓜、茄瓜……“菜”有不同的菜,有大白菜、小白菜,有黑菜、黄芽菜、红菜薹、绿菜薹、青菜、苦菜、春菜、辣菜、包心白菜、油菜、塌棵菜、榻地菘、羊角菜、菱角菜、儿菜、娃娃菜……“人”有不同的人,有大人、小人,有白人、黑人、黄种人,有外向型人、内向型人、激情型人、理智型人……“才”有不同的才,有大才、小才,有教育家、企业家、军官、作家、演讲家、数学家、舞蹈家、歌唱家、政治家……
(15)
什么是均衡教育?
就是从个体出发,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16)
什么是优质教育?
就是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
(17)
教育只要从个体出发,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明星”。仅在2015年,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学校(潍坊)就有:孙畅俊,阅读之星,每年读书140本;潘锦麒,数学之星,被称为“数学小王子”;左一冉,文学鉴赏之星,主持开设文学鉴赏课,思想深刻;刘晓婷,书法之星,主持开设硬笔书法课,有板有眼;李世超,武术之星,获山东省第十二届少年儿童才艺大赛武术类金奖;何宗晟,沉着之星,做事不慌不忙,稳操胜券,2018年,被武汉大学录取;王煜伟,奥赛之星,获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一等奖,2018年,被西北工业大学自招录取;刘润平,国学之星,国学达人竞赛潍坊市第一名;崔张睿敏,策划之星,策划了潍外文学院,编辑《青昱文刊》,出版《睿敏文集》;刘若彤,绘画之星,所画的人物画惟妙惟肖,在学校橱窗展出;刘泉呈、张浩浩、邓均元,思想之星,被誉为“超过博士研究生的初中生”……仅在2016年,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学校(南阳)就有:宋璐,演讲之星,视角独特,口若悬河;李思颖,物理之星,用生活中的物理巧妙解题;李璐妮,教学之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在云南蒙自三中就有:杨煜行,思维独特,思路清晰,学习之星;潘雅洁,帮扶之星,她正在支撑着身残志坚的王铉;戴诗航,数学之星,思维灵动,思考严谨;侯黎明,教学之星,用简单的物品就能解释清楚数理定义、定律……仅在2018年,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学校(周口)就有:晨光,高快演讲之星,被演讲家吴碧称为“可以跟我一比高低的小演讲家”;李彦伟,诸葛亮研究之星和高快演讲之星,被演讲家吴碧称为“中国演讲界一定为李彦伟而精彩”;李梦艳,教育教学之星,天生小老师;朱文秀,挑战之星,敢于向高年级学生、专家权威挑战……仅在2019年,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学校(金华)就有:马婷婷,自主教育之星,自主教学、自主管理能力超强;许森,好奇之星,是个十足的“凡事问”;程晓薇,高快作文之星,文章写得又快又好;杨雅琪;学习之星,年级第一名,同时还是绘画之星,所绘图画惟妙惟肖;张嘉乐,文雅之星,地道的江南小才子……
(18)
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里,无论是优秀生还是潜能生(中差生),无论是富裕生还是贫困生,我都一视同仁,让每一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荣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太阳”。
(19)
无论在祖国的东方还是西方,
无论在祖国的北疆还是南疆,
无论在祖国的城市还是农庄,
无论在祖国的平原还是山岗,
无论他家一贫如洗还是富甲一方,
无论他的父母亲是农夫还是省长,
只要在中国,任何一个孩子,
都有权利享受优质教育的润泽与荣光。
(20)
地处云南大山深处的散旦中学自2009年起引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的10余年来,我一直坚持公益指导这所学校的品牌建设,连创全县中考成绩七年第一,使学校成为了“山区教育的一面旗帜”。
(21)
2013年3月,我在云南省个旧七中7年级1班指导“三标课堂”,发现了潜能生刘雪春在黑板上画的龙惟妙惟肖,惊喜不已,于是安排他开设了一门课程《画龙课》,并希望他成为“中华画龙第一人”。
(23)
2014年3月,云南省广南县五珠中学的周边环境,土坯房、牛车随处可见,是典型的地处穷乡僻壤的学校。我坚持不放弃、不抛弃,义无反顾地指导学校进行课改,仅半年时间,学校的中考成绩就从全县倒数三变成正数前五(全县共有21所中学)。
(23)
谁说差生差,他比差生差。
差生并不差,潜能待开发。
差生像花蕾,绽放花自大。
差生像金矿,开采富万家。
(24)
爹不爱,妈不疼,
谁让我们是差生?
这差生,那差生,
谁知我们有潜能?
潜能生,潜能生,
身藏潜能有人问;
潜能生,潜能生,
人见人爱好学生;
潜能生,潜能生,
振兴中华互支撑;
潜能生,潜能生,
人类和平有保证。
(25)
2014年10月,李世超是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潍坊外国语学校七年级7班的一名学生,学业成绩倒数,但武术功夫了得!他自幼刻苦习武,擅猴拳、猴棍、通臂拳和散打等武术套路,获荣誉无数。在山东电视台举办的“我也上春晚暨山东省第十二届少年儿童才艺大赛总决赛”中荣获武术类金奖。在2015年山东省春节联欢晚会中,李世超同学代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实验学校(潍坊)近万名学子,向全国人民展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学子之风采。
潍坊有个李世超,
武术功夫不得了;
自幼喜欢练武术,
获奖无数传喜报。
潍坊孩子千千万,
唯有世超上春晚;
练就一身硬功夫,
一生可靠这吃饭。
(26)
2016年10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和“三标课堂”走进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笕桥实验中学与“We课堂”相遇,给高琼校长带去极大冲击震撼……之后,学校教育教学成绩节节攀升,成为了杭州市的明星学校。
(27)
2019年3月,我在浙江义乌外国语学校指导“三标课堂”,现场赞美了7年级学生张嘉乐:
语气和风细雨,语句通畅清新;
举止落落大方,形象文质彬彬;
行事有条不紊,江南才子身影。
(28)
2019年5月,浙江义乌外国语学校7年级学生许森凭仅有的一本资料,就把《陋室铭》与《爱莲说》中的内涵讲得头头是道、深刻透彻。在“三标课堂”上,许森是个有名的“凡事问”,有同学认为他是“活跃过度”,于是,我写诗号召同学们向他学习。
有个学子叫许森,
是个出了名的“凡事问“。
不是他活跃过度去烦人,
只因他有一颗天生的好奇心。
他关注科技与人生,
他思考生活与时政。
他的学业成绩年级第一名,
他是一个志高求真的精灵。
(29)
2024年6月,在实达中学的一节物理课展示环节,我未选成绩优异的学生,而是选了常被忽视、坐在后排的梁坤瑞。当梁坤瑞和其对子表示“不会”时,没有放弃,而是指导全班重新进入对教环节,为梁坤瑞创造学习和展示的支持环境。我全程观察梁坤瑞的反应,从最初的怯懦,到在组长帮助后敢于答题,再到获得掌声时的激动与自信,捕捉其“高光时刻”,展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对他的关注与成就。
(30)
为让每个生命都精彩,2025年8月28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做了及时报道,文中说:
在孟国泰先生的“观察课”上,小番茄先是安静地躺在孩子们的掌心。第一次观察时,传统认知像层透明的罩子,孩子们笔下的番茄只有“圆形”“红色”“绿色的柄”这类视觉标签,如同给番茄拍了张静止的证件照。
直到孟先生的提问打破僵局:“盲人看不见,又是怎么观察的呢?”这句话像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让孩子们睁大眼睛的同时,也竖起了耳朵、凑近了鼻子。“孩子们,一个科学的观察活动,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鼻子嗅,嘴巴尝,身体来感受,大脑来思考!但要有判断力,不该看的、听的、尝的、感受的,一律不沾!”孟先生的话,像给孩子们的感官装上了开关。
于是,小番茄在第二次观察中活了过来。张欣宜不仅摸到了“光滑又柔软”的外皮,还带头勇敢地咬开了小番茄,尝到了“甜甜的果肉裹着硬硬的籽”;雷雅欣发现番茄尾部的小黄点“偏凸略尖”,内部果肉带着“沙质感”,汁水是“酸略偏甜”的层次;张轩睿被“迎面扑鼻的清香”包围,舌尖触到的“又酸又甜”在口腔里蔓延开来。
孩子们的笔尖开始跳跃。田青果把番茄的柄称作“六跟绿色的头发”,说它“躺在雪的床上”,童趣让科学观察有了诗意;赵玉恺像个严谨的小研究员,数出“9个伤疤”“最长疤0.6cm”,甚至测量出“皮厚0.01cm”,连“微声颤动”都没放过;没写名字的小彩娃用朴素的语言列出发现:“嗅起来酸酸的”“吃起来十分好吃”,直白里藏着最真实的欢喜。
郭奕合咬下一口番茄后,写下“吃着特别甜”,那个带着牙印的果实,成了连接味觉与文字的桥梁;马婧燚注意到叶子上的“小绒毛”,王馨瑶发现番茄“外面硬里面软”,这些细微的感知,都是感官苏醒的证明。
一颗小番茄,从被眼睛定义的“红色圆形”,变成了被全身感知的“酸甜的、光滑的、带着清香的、有籽的生命体”。孩子们在咬开番茄的瞬间,不仅尝到了果肉的滋味,更触摸到了观察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原来万物的模样,从来不止一种角度;原来每个个体的感受,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答案。
……
(31)
2025年9月,“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走进福建省安溪墩坂中学,在初三3班的物理课上,当同学们展示的“汽化、液化、升华、凝华”仅局限在常见现象时,吴锦铭却将目光转向了植物。我随即赞叹:当99人都从南边走,而锦铭选择了从北边走,他会错过南边景色,却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北边景色。
(32)
2025年9月,厦门创新教育集团总校长丁敏健对我的评价“每日的晨跑,积极的心态,高效的推文,是孟国泰先生对‘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自我践行”,我备受鼓舞!
(33)
2025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希平学校董事李育民先生发给我微信,高度评价“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他说:“我认真品读都市头条和您发给我的相关材料,特别是看了“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之9大核心理念”,我受益匪浅!也让我看到学校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您的教育思想的落地必将造福于AI时代和未来时代的学生,价值无可估量!”
作者简介
孟国泰,教育思想家及实践家,孟子教育研究院院长,三湖教育论坛发起人,全国课堂改革十大样本之“三标课堂”创始人,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建构者、中共中央机关报《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封面人物。拥有10余项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的知识产权、主编出版教育图书1000余种,代表作有:《孟国泰教育思想言论选》《大众教育学》《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三标课堂》。指导品牌学校建设50余所,被誉为“教育创新英雄”“当代新教育三大体系建构者之一”。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