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
文/姜贝(河南)
它把根深扎在泥土
汲取着大地的养分
它的叶随风轻舞
诉说着季节的更迭
夏日的午后
家人孩子在树荫下嬉戏
老枣树静静地望着
像一位慈祥的长者
用粗壮的枝干
奋力托举拥护
秋天的黄昏
映红了枣
秋雨滋润了它的甜
那是老枣树的馈赠
也是岁月的滋味
冬雪覆盖它的枝头
可它依旧挺立
不屈不挠
等待着春的到来
继续讲述它的内涵
院里的老枣树
见证了时间
是童年记忆的载体
岁月静好的诗篇
几分热烈揉进风里
老枣树就成了
最真实的景致
粗裂的树干
像布满皱纹的老人
从天空伸向家乡
每一根细枝上都缀满了
红色的灯火
熟透的枣儿
红得发亮
青涩带着腼腆
偶尔带着“调皮”
啪嗒一声坠落地面
滚得不知去向
看人们在树下转悠
仰着脖子寻找
那一串最红最大
踮着脚尖摘了又摘
踮起脚拿竹竿
敲了又敲
“哗啦啦”一阵响
红的没红的枣儿
落了满地
孩子家人笑着
抢着弯腰去捡
手心里袋子里
衣兜里就堆起了
高高的山尖
刚摘下来的枣儿
是最好吃的
捏着圆滚滚的枣
光滑的果皮
像涂了层油
凑近鼻子闻一闻
淡淡的清甜
混着阳光和叶气息
咬开一口
脆生生的果肉
在齿间弥漫
甜津津的汁水
涌满嘴巴
顺着舌尖滑进喉咙
那股甜不齁人
枣芯带着微酸的后味
清爽酥脆
晾晒以后
越嚼越甜
那甜味比鲜枣更醇厚
那是阳光沉淀下来的香
春去秋来
落花结果
在这静悄悄的岁月里
想念着家乡
想念着亲人
想念着红枣树
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
见证家乡的变迁
也见证了我们
一代又一代的成长
它就像旧时光里的阳光
用它的生命为我们
讲述着家乡的故事
传递着家乡的温暖
一枚枣里的岁月长,一棵树下的家国情——评姜贝《枣》
姜贝的《枣》以院里的老枣树为轴心,将自然生长、生活记忆与故乡情思拧成了一根温润的绳。诗人笔下的老枣树,早已不是寻常草木,它是岁月的见证者、童年的容器,更是承载着家乡温度与亲情的精神图腾,在春去秋来的更迭里,把寻常日子过成了“岁月静好的诗篇”。
一、 以树为“眼”,定格四季里的生命姿态
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老枣树的四季剪影,让树有了鲜活的生命质感。春日里“根深扎在泥土”,是沉默的汲取与蓄力;夏日“粗壮的枝干奋力托举拥护”,在树荫下撑起家人嬉戏的天地,活脱脱一位“慈祥的长者”;秋日“映红了枣”,秋雨浸润出的甜,是“岁月的滋味”,也是树对人间的馈赠;冬日“雪覆盖枝头依旧挺立”,藏着不屈不挠的韧性,等待着下一轮生命的绽放。从扎根到结果,从葱郁到耐寒,老枣树的生长轨迹,恰似一部浓缩的生命启示录——沉默中藏着力量,坚守里孕育温柔。
二、 以枣为“线”,串联烟火里的生活记忆
诗歌最动人的,是树下那些热气腾腾的生活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浸着烟火气与亲情味。秋日里,人们“仰着脖子寻找最红最大的枣”,“踮脚尖摘了又摘”“拿竹竿敲了又敲”,“哗啦啦”的落枣声里,是孩子与家人“笑着抢着捡”的热闹;手心里“堆起高高的山尖”,咬开脆生生的果肉,“甜津津的汁水涌满嘴巴”,那股“不齁人”的清甜,混着阳光与叶的气息,是童年最鲜活的味觉记忆。而晾晒后的枣“越嚼越甜”,则是时光沉淀出的醇厚——这些细碎的日常,因老枣树的存在有了锚点,让平凡的日子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也让“童年记忆”有了具体的载体。
三、 以树为“魂”,承载乡愁里的家国情怀
随着诗意的铺展,老枣树的意义逐渐升华:它“见证了时间”,也“见证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成长”;它“像旧时光里的阳光”,用生命“讲述着家乡的故事”,传递着“家乡的温暖”。当诗人写下“想念着家乡,想念着亲人,想念着红枣树”,老枣树早已与家乡、亲人融为一体,成为乡愁的象征。粗裂的树干“像布满皱纹的老人,从天空伸向家乡”,每一根枝条都牵着游子的思念;枝头缀满的“红色灯火”,是家乡的坐标,也是心中的暖意。树在,家的记忆就在;枣的甜,就是家乡的味道——这份对故土与亲人的眷恋,让诗歌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整首诗语言质朴如话,却字字含情。从树的生长到人的活动,从味觉记忆到乡愁情思,诗人以小见大,把对老枣树的观察、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思念,都揉进了字里行间。老枣树最终成了一个精神符号:它教会人扎根的坚韧、奉献的温柔,也承载着人间最朴素的幸福——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岁月悠长。这便是《枣》的魅力:于寻常草木间见生命哲思,于烟火日常里品人间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