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辉成
从德阳广汉三星堆博物馆出来时,青铜神树的纹路还在脑海里萦绕,时针已指向下午五点。来不及多回味,匆匆发动起车来,赶往下一个景点——九寨沟景区。想不到的是,这之间三百多公里路程,竟大半是盘山山路,公路绕着山脊蜿蜒,车轮碾过路边碎石,偶尔发出细碎轻响。
天色渐暗,山风裹着松针的凉意从车窗缝钻进来,吹得胳膊发紧。打开车灯,光柱在浓黑里劈开两道亮痕,与相向而来的货车车灯交错时,短暂的光亮便驱散片刻寂静,随后又迅速没入夜色。
夜里十二点多,车子终于缓缓滑进九寨沟丽枫酒店停车场,七小时自驾悄然跨进了第二天,抵达时已是10日零点过后。下车揉了揉发麻的腿脚,抬头见酒店透出的暖黄灯光,一路的奔波才算有了归处。
清晨推开窗子,雾气还没散,远山只露着黛色轮廓,像水墨画未干的笔触,倒应了吴均《与朱元思书》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意境。简单收拾后打车前往景区。沟口的观光车早已候在晨露里,车轮碾过沾湿的公路,往山谷深处去。沿途秋意渐浓,两岸杨树叶黄得透亮,红桦树举着粉白枝干,像少女披着薄纱,偶尔有落叶飘落在车窗上,转瞬又被风卷走,倒像是时光随手撒下的碎片。
车行至箭竹海停下,海拔两千六百多米的湖面静得像块绿琉璃,岸边箭竹丛还带着晨雾的潮气,细长竹叶垂在水面,风一吹,影子就在湖里轻轻晃。远处雪山尖沾着残雪,倒映在水里,连云影落进去都纹丝不动。偶尔有水鸭子掠过水面,翅膀扫起的涟漪圈,慢慢晕开又合上,把雪山的影子揉成细碎光斑。沿木质栈道走,脚下偶尔传来“吱呀”轻响,栈道旁苔藓绿得发亮,露珠蹭在裤脚,凉丝丝的,倒像是这山水在悄悄与旅人打招呼。
往深处再走百米,风里忽然多了水汽的凉,箭竹海瀑布就藏在这里。水流从钙化滩漫下来,分成十几股细流,滩上长着浅绿苔藓与细碎野花,水流过石缝时,积出小小的水洼,倒映着头顶红桦叶。蹲下来能看见水流里的小石子,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水面,光斑跟着水流跳,水汽吹到脸上,比山风更柔,更润。
乘观光车往五花海去的途中,车窗外红桦叶伴着秋风轻晃。突然,手机微信里接连不断地弹出十几条短信,都是我教过的学生向我发出的教师节祝福,有的还提及了当年的课堂趣事。我这才意识到今天是教师节,也是我执教后迎来的第四十个节日,学生们还没有忘记我,这真的让我幸福。不觉。想起教过的第一届学生,如今也已年过五旬,真是时光匆匆,岁月催人老。
在五花海观景台,抬眼的瞬间,心忽然被撞了一下:湖水像被打翻的调色盘,浅蓝、深蓝、翠绿、鹅黄、赤金顺着钙化堤流动,像融化的宝石在淌。近岸的水透亮得能看见水底钙化枯木,有的像卧在水里的龙,鳞甲般的纹路清晰可见;有的像撑开的伞,枝桠向四周散开。风掠湖面时,波光粼粼像撒了碎钻,晃得人睁不开眼。一片红桦叶飘落在水面,顺着水流转了个圈,把赤金的水色染得更暖。
往诺日朗瀑布走时,远远就听见水流撞岩的声响,像千万面小鼓轻敲。等走近了才看清,海拔两千三百多米的钙化坝上,瀑布像宽大银帘垂落,水流急的地方溅起雪白水花,缓的地方则顺着坝体纹路漫下来,在下方积成翡翠色水潭。晨光穿破残留的雾气,偶尔会在水雾里映出淡虹,一端连着重叠的瀑布,一端落在岸边彩林里——既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又藏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灵动。
午后去往长海,观光车越爬越高,周围的树从红桦、杨树变成了高大冷杉,松针的香气在空气里渐浓。长海是九寨沟最长的海子,湖面平得像面镜子,倒映着远处雪山与岸边红桦,连云影落进去都纹丝不动。红桦叶已染成深黄,风一吹就簌簌落下,飘在湖面上像寄给秋天的信,带着叶脉的故事。坐在湖边长椅上,闭着眼听风穿树林的声音,听溪流从林间淌过的轻响。
从长海往五彩池去,要沿木质栈道慢慢爬,海拔渐高,空气里的凉意也重了些。栈道旁的青苔沾着露,踩上去发滑,偶尔有松鼠拖着蓬松尾巴从栈道下窜过,转眼消失在冷杉林里。到观景台时,脚步忽然顿住:这九寨沟最小的海子,竟把天地间的蓝与绿都收在了怀里——浅蓝像裁了一角天空,翠绿像刚摘的翡翠,深靛像磨碎的墨,阳光下层次分明,像谁把颜料细细调和过。蹲下来能清楚看见池底的钙化脉络,像老人手背的青筋,又像细密的织网,托着一汪碧水。伸手摸了摸池水,清冽刺骨得让指尖发麻,却格外清醒——想起二十年前带学生去河边观察,孩子们也这样伸手试水,冻得龇牙咧嘴却喊“老师,水是甜的”,那时的阳光,和此刻落在五彩池上的,竟一样暖。
傍晚往景区出口走时,红桦叶被秋风染得更红,踩在落叶上“沙沙”响,像学生课堂上翻课本的声音;红豆杉的红果在暮色里格外亮,像记忆里的暖光。
回到酒店时天已暗,九寨沟的夜格外静,只有远处的溪流声像低声吟诗,裹着山凉漫进房间。坐在窗边看星空,山里的星星亮得像撒在黑丝绒上的碎钻,风送来松涛,恍惚间竟觉得这涛声是在为所有教育者吟诵。
这个在九寨沟度过的第四十个教师节,是我记忆里最特别的一页:有秋光作伴,有祝福暖心,有山水为证,更有对语文教育永不褪色的热爱。它像五彩池的水,藏着岁月的暖,也藏着一个语文老师四十年的坚守与初心——原来最好的教学,从来不是灌输,而是带着学生走进自然,走进文字,让他们自己去遇见美,去成为光。夜色渐深,溪流声还在耳边轻响,像在说,那些被文字点亮的时光,从来都不会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