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载《春风化雨》
(14)
作者:桑民强 朗诵:花仙子
班主任李老师今天穿了身西装,黑色的,她那俏脸上也蒙上一层淡淡的虔诚和肃穆,她用沉重的步伐踏进教室,同学们都感到今天的气氛与平常不同,教室里静得如电影院一般。李老师也不向同学们讲什么,待同学们坐下后,就用粉笔在黑板上沙沙地写了一行字:人道主义和怎样对待残疾人。同学们都感到新鲜,有的交头接耳:喂,班上来了个残疾人,连上课也出新花样了。张品的神色十分庄重,目光中透出深情的光。小迪也异常兴奋,心里想,这节课早就该上了。更多的同学感到新奇,所以也就格外用心听讲。李老师心里波澜起伏,她早就有这么个想法,把人道主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同学们,让他们从小懂的应该怎样爱人,爱生活、爱父母兄弟、爱同胞、爱同学。让他们从小就有一颗健康饱满的爱心。昨天,小迪父亲的事情发生后,她联想起前几天小迪砸伤玫瑰的事,两件事都围绕小迪一个孩子,其实追根究底是因为同学们缺乏尊重残疾人的习惯。这两件事坚定了她上课的决心,但教导主任却有顾忌,他是依样画葫芦的人,认为李老师上这样的课是别出心裁,上面并没有这样的布置。上面叫我们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也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部分呀。”她委婉地争辩说,终于使这个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老夫子不好再反对,不过他最后还是留有余地地说:“这可是你自己要去捅马蜂窝的,有什么事情你自己看着办吧。”他说这话时,脸色是冷漠的,语气中还有一种捉摸不定的威胁。不过,班主任却满足了。所以今天她决定用整整一堂课的时间,来启蒙同学们的爱心。
同学们,中华民族的前辈们一直是十分同情和关心残疾人的,成语中有“扶贫济残”“同舟共济”就是表达了我们民族这种崇高的美德。有这样一个优美动听的传说,有一个穷秀才和妻子相依为命,妻子缝缝补补,浆浆洗洗以维持生计,却鼓励丈夫发奋读书。秀才不负妻子一番苦心,几年后果然金榜提名,当上了大官。当朝丞相见他一表人才,相貌堂堂,有意将女儿许配于他,他却几次婉言谢绝。原来他妻子在贫困中熬瞎了眼,并且流落他乡。同乡们都劝他娶丞相家千金算了,其中好处自然无须多说。如果那婆娘真的寻来,多给她些银两也就是了。他却执意不肯,派人四处寻找瞎眼妻子,后来听报妻子回到了家乡,不愿来京城。他不顾路途遥远,风雨兼程赶回故里,和瞎眼妻子欢聚一堂。这类的故事无至千万,这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代的先进国家在对待残疾人问题上也是非常讲究人道主义的。瑞典是欧州一个小国,国家戏院举行大型歌舞会,前三排位子是特意留给残疾人的,总统只能坐在第四排,这是规矩。任何一届总统不能任意改动。日本也是一个十分讲究尊重残疾人的国度,一般行人要为残疾人和残疾人专用的车辆让道。最近,我的一个残疾朋友跟随代表团到日本去参观访问。他坐的轮椅车在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后面徐徐转动,突然那体面的中年人发现了后面有一辆轮椅车,就马上靠在一边,向他频频致礼道歉,并让他先行。起先他认为这是偶然的现象,后来发现处处是这样的。在那些国家,专门有法律保障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残疾人如果发现有关方面没依照法律保障他们的利益,可以向法院起诉。发展中国家也逐步重视用法律来保障残疾人的权益。现在国际社会愈来愈将待本国残疾人的态度当作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人类愈是向前发展,就愈是应该对残疾人关心和尊重,使他们回归社会,感觉到自己和健全人没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都聚精会神地听着,他们中的一部分偶尔从别处听到另星半点,但那是随意的,听了就忘丢了。而今天,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氛围中,从亲切和蔼而又充满期待的老师口中听到这一切,大家都一滴不漏地灌入耳中,这是文明的春雨,下得是时候啊!
其实,残疾人是人类战胜自然界生存下来的必然代价。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这种代价会变得小一些,但还会有的。作为残疾人,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牺牲了自己,换来了人类的生存和前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被某些人看不起的残疾人应该得到整个人类的尊敬和关心。打个臂方,一对夫妇生下几个儿女,其中一个或者因为母亲怀孕时服药不慎,或者因家庭困难,无法给他及时治愈疾病,等等,这一个成了残疾人,作为父母的不是要特别地关心照顾这一个嘛!那么社会呢,不是同一个道理。“原来还有这么深奥的道理。”小迪心里暗暗地想。他从没有听别人说过,甚至父亲也不曾说过,或许父亲懂这个道理,不过由一个残疾人自己讲,有麻子搽粉之嫌。他多么想让所有健全人都明白这个道理,而改变他们对残疾人不尊重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