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马踏湖三首
唐增虎(山东)
一、忆秦娥·马踏湖
湖光叠,蒲芦摇翠芙蓉洁。芙蓉洁,鱼穿萍叶,鹭翔汀碣。
鲈肥藕嫩香盈榭,诗碑留韵传佳话。传佳话,千年湿地,一城风雅。
二、忆秦娥·马踏湖(李白体)
烟汀阔,风梳苇浪翻青雪。翻青雪,红蕖映水,锦鳞穿月。
先贤履迹凝碑碣,渔歌牧笛随云遏。随云遏,此间真趣,醉人心魄。
三、忆秦娥·马踏湖
(李白体.第十八部)
秋光澈,平湖十里铺霜缬。铺霜缬,藕埋泥玉,蟹肥膏结。
昔年雅士题诗绝,今朝客至寻幽惬。寻幽惬,苇间舟过,碎金千叠。
评述正文
一、自然意象的层叠之美
三首《忆秦娥》均以马踏湖的生态景观为基底,构建出“湖-苇-荷-鱼-鹭”的立体画卷。第一首“蒲芦摇翠”与“鱼穿萍叶”形成动静相宜的视觉层次,而第三首“藕埋泥玉,蟹肥膏结”则通过秋日特产的细腻白描,赋予湿地以丰饶的触感。李白体两首中“翻青雪”“碎金千叠”的比喻尤为精妙,将自然现象转化为可感的艺术意象,凸显诗人对光影变化的敏锐捕捉。
二、人文历史的诗意沉淀
三首词均巧妙融入人文元素:第一首“诗碑留韵”点明文化传承,第二首“先贤履迹”暗示历史纵深,第三首“雅士题诗”与“今朝客至”形成古今对话。这种“自然-人文”的双线结构,既符合传统山水诗的书写范式,又通过“一城风雅”“醉人心魄”等评语,强化了马踏湖作为文化地标的独特性。
三、词牌格律的灵活运用
三首词严格遵循《忆秦娥》正体(李白体)的平仄与叠句规则,但第三首标注“第十八部”显见对词韵的考究。如“澈-缬”“绝-惬”的入声韵脚选择,既贴合秋景的肃清感,又通过“碎金千叠”的收束,将声韵与画面统一于“静谧中的璀璨”这一审美意境中。
四、地域特质的艺术升华
诗人以“鲈肥藕嫩”“蟹膏”等饮食符号,将湿地生态与齐鲁风物结合,使马踏湖超越地理概念,成为兼具自然野趣与人文温度的象征。这种“在地性”书写,既延续了古典诗词“物候记”的传统,又为当代地域文化传播提供了诗性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