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作品,生怕一不小心,他们的人生就“跑偏”了。于是,鸡娃、补课、规划未来,似乎成了做父母的“天职”。可在我看来,孩子的人生从来就不属于父母,生活是他自己的,孩子也属于他自己。父母的责任,不过是陪伴、供养和守护,让他们在成年之前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可以自由成长的环境。至于未来,他们要走向哪里,要选择怎样的人生,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一向这样看待教育。大儿子今年29岁,当年本科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后来考上了研究生。他很希望能继续念下去,可我没有同意。我告诉他:“父母的责任到你十八岁就结束了。我已经供你完成了大学,如果你还想继续深造,那得靠你自己。”这话听起来冷漠,可是今天再聊起此事,他并没有怨恨我。因为他明白,人生的路最终要靠自己走,他也知道自己不是智商极高的人,不可能无限依赖父母来托举。后来他选择了工作,稳稳当当地立足于社会。其实这才是教育的本质——父母的责任不是替孩子设计一生,而是让他学会自己负责。
相比之下,小儿子现在十一岁,性格里已经透出另一种从容。他每天早晨都是自己起床,不仅做自己的早餐,还常常替我准备一份。他最拿手的,是煎鸡蛋、培根和蔬菜汉堡。九岁开始,他就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从来不需要我操心。学习方面,他在学校成绩优异,网球打得也很好。前段时间他自己做了智商测试,127,虽然算不上天才,但也属于高智商的孩子。我知道,这样的孩子,未来不会让我费太多心。真正能成才的孩子,从小自带一种内驱力和独立性;反之,天天需要父母操心、催促的孩子,往往走不远。
很多父母喜欢用力过猛,以为鸡娃能“逼”出未来,可往往适得其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动力,父母再怎么推动,他也只会在压力下走两步,最终原地踏步。而真正有潜力、有能力的孩子,不需要你天天盯着,他会自己去探索、去努力。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证他们在十八岁之前吃得好、睡得好、身体健康,有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成长。这就是尽责。
教育,从来不是父母把孩子雕刻成某种预设的样子,而是让他们学会成为自己。大儿子用亲身经历告诉我,哪怕曾经有遗憾,他也学会了承担;小儿子则让我看到,独立和自律,是孩子最宝贵的品质。
所以我常说:能成才的孩子,从小就不用父母操心。天天让父母操心的孩子,恐怕永远也成不了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