谝谝:抬(藏)着的“养hu(乎)”
作者 孙保民
近日,文友孙宏恩提供一个孙吉方言用词:“养hu(音:乎,读轻声,下同)”,希望解释一下。这相当于命题作文,看题目就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好在经过一番查找,总算有个说法,在这里与大家一同探讨,看能不能自圆其说。
“养hu(乎)”,也许外人不知所云,而对孙吉曾经的小孩子来说却非常熟悉,因为那可是心中的所想所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是孙吉方言特有的词,是对“好吃的”(零食)的俗称。
为什么把零食叫做 “养hu(乎)”?它肯定是与吃的有关,而不是养发护发、养路护路的“养护”。
养,不必多解释,有生养、供养、营养、抚养、培养、养育等含义。在“养hu(乎)”一词里应该是可以提供、增加、补充的具有营养的食品。
“hu(乎)”到底是哪个字呢?一开始,还以为就是个“乎”词尾,没有实际意义。再三琢磨,似乎没有这么简单。经过反复搜寻,在几百个读音为“hu”的汉字里,发现有几个与食品有关,疑似为本字:䭍、餬、䭅。
先来看“䭍hu”,《康熙字典》:【戌集下】【食部】康熙筆画:18画,部外筆画: 9画。《字彙補》皇盧切,音弧。《海篇》寄食也。又糜也。《集韵》洪孤切,音胡。饵也。又䭅也。
再看“餬hu”,《说文解字》:餬【卷五】【食部】寄食也。从食胡聲。戶吳切,《说文解字》注:(餬)寄食也。左傳。餬其口於四方。方言曰。寄也。寄食曰餬。引伸之義、釋言曰餬饘也是。从食。胡聲。戸吳切。
再来看“䭅hu”,《康熙字典》:【食部】 9画。《广韵》戸吳切。《集韵》洪孤切,音胡。饼也。《玉篇》饵也。古代泛指糕点类食品。
通过以上的注释可以看出,几个“hu”:“䭍、餬、䭅”的意思基本相近,即“饼也”或“饵也”,大致是指古代的一种用面粉制成的糕饼类食物。同时又释义: “寄也,寄食也”。
“寄食”又是怎么回事呢?寄,是托付、依附、依靠、寄存等意思。寄食,指依附他人生活,依靠别人提供食物或基本生活资料,强调经济与生活依赖,如“寄食门下”、“寄生虫”。在古代社会,寄食现象普遍,尤其反映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如《二刻拍案惊奇》中描述“两子寄食亲友,流落而终”的家庭悲剧。唐代郑谷《漂泊》:“十口漂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通过“寄食”表达战乱中流离失所的无奈。清代钱谦益《题淮阴侯庙》:“淮水城南寄食徒,真王大将在斯须”,借历史人物暗喻现实中的依附现象。
综上所述,孙吉方言里“养hu(乎)”的“hu(乎)”,很可能就是“䭍、餬、䭅”。因为它是“糕饼类食物”,方便“寄食”。即然是食物,就有营养,就可以用来“养”,叫做“养餬”(或养䭍、养䭅)自然就顺理成章了。
有人可能会问:“养餬”怎么会成“好吃的”?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养餬”为“寄食”,就说明不是随时、随便能够享用的,只能是在它的主人认为必要的时候才可以提供。想想看,当你在特别饥饿、特别嘴馋的时候,非常渴望想吃的东西,一定都是“好吃的”吧?而“养餬”正是用来吊胃口的“好吃的”,一般都是抬(藏)起来(或者是现买)的。听听老人们曾经哄(吸引)小孩,是不是这样说:“好好听话,一会给你取(cǐ)个养餬”、“娃乖,不哭啦,咱买养餬去(qi)”、“我这(zhā)有个养餬,你要不要”。
“䭍、餬、䭅”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几乎不再使用,“养餬”,也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而渐渐失去了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这个俗中带雅的古老土语,即将远离它曾经相伴的人们,作为一个方言词语,它将保留在历史的语境中。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