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深造奠定学术地位,归国开拓临床病理诊断新领域
2014年夏天,高级研究员陆元志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正式回国效力。同年,他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紧缺人才计划,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的资助,2016年7月被暨南大学作为高级人才引进,由此,陆元志开始了他内涵丰富的医教研之旅。归国至今,他先后担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副主任、主任及暨南大学肿瘤诊疗研究中心副主任。

陆元志博士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照片
陆元志回国后,根据长期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经历,结合自己拥有的临床、病理、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跨学科知识专长,在做好常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教学与研究的同时,着手启动分子病理诊断实验室建设,积极推动以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为核心技术的肿瘤临床分子病理诊断及结果解读。几年来,陆元志利用业余时间为众多疑难肿瘤患者义务解读肿瘤NGS检测报告,并使患者获益;与此同时,陆元志致力于肿瘤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和分子肿瘤专家组(Molecular Tumor Board,MTB)诊疗模式的建设和临床推广。
2020年,陆元志主导成立了国内首个前沿性跨学科专业学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委员会肿瘤多学科诊断(Multi-Disciplinary Diagnosis,MDD)协作组并出任该协作组组长。同时,陆元志也是国内多个分子病理学相关学会的核心成员。
近3年来,陆元志在全国性肿瘤精准诊疗相关会议上做肿瘤NGS检测报告临床解读学术交流或MTB会诊300多场次。在一次学术报告及案例讨论中,陆元志综合了肿瘤临床、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前沿知识,帮助临床大夫系统解读了一个极其疑难的临床肿瘤案例,为患者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诊疗依据。
在临床大夫以往的印象中,传统病理大夫主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做出病理诊断。然而,在这次学术交流中,陆元志不仅将肿瘤常规病理形态特征与病变基因水平的变化有机结合起来,解释病变发生发展机制,而且还指出患者对靶向及免疫治疗药物敏感或耐药的可能原因。他的博学与跨学科的经典解读,令同行耳目一新,彻底颠覆了同行对以往病理大夫的传统认知,获得了业内同行很高的赞誉。在这次学术会议中,他被业内一位知名肿瘤大夫美称为“另类病理大夫”。
陆元志作为临床病理和肿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积极探索和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和临床能力的新型病理和肿瘤诊疗人才的新道路,致力于倡导富于人文关怀的肿瘤全程管理理念。在培养新型病理大夫的路上,陆元志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人杰地灵的故土养育了陆元志
风,缠绕着山的脊梁呼啸,猫头鹰藏在暗夜里鸣叫,等到山村人家的最后一盏灯火熄灭,年幼的陆元志缓缓进入梦乡。
人们常说“人杰地灵”。陆元志的故乡是一个宛如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般美好的山庄——广西一个美丽的小山村。远山绵延,空气清新,泉水一年四季从山岭流向山谷,滋养着世代居住在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陆元志家的祖屋坐落在山庄最高处,独门独户,一眼望去,满山翠绿。这个不到50户居民的小山村,住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朴素山民。
改革的春风拂过中华大地,也拂过陆元志生活的那个小山村——家家户户通电灯、通公路,珍贵的山货通过这蜿蜒如飘带般的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出山外,山里的孩子们胸怀大志,想要走到外面的世界去建功立业——每年高考,当地的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的高才生,以及不少知名企业家均出自陆元志的故乡。
大自然滋养了陆元志坚毅沉稳的性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心灵
陆元志不到1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颇为严重的肺炎,连续高烧了几天几夜,可怜的孩子经过几天高烧气息微弱,声音细弱蚊孓。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一家人焦灼不已,情急之下,陆元志的父亲请来当地的一位老郎中给他诊治,老郎中开了几剂汤药,说这孩子若是明天能醒来就有救了。在揪心的等待中,一个漫长的白天过去了,第二天黄昏,孩子奇迹般地退烧了,人醒了过来。
幼儿时期的陆元志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小小的脑袋瓜里装满了无数个为什么:风为什么看不见却是凉快的?星星可不可以摘下来代替煤油灯?猫头鹰为什么会在白天睡觉?……带着无数个为什么,陆元志从小学到初中、高中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也从山里一直走到了山外,走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从对大自然的好奇到对化学、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后来对生命医学领域中的种种疑问,强烈而持久的好奇心驱动着陆博士潜心于各种新的挑战:从单纯生理心电传导原理的解析到深度探索生命奥妙背后遗传信息的传递规律。坚韧而执着的探索与求知,让他实现了从单一学科领域的训练向跨学科、多学科领域的完美跨越。扎实的前沿研究基础让他从一个普通的临床医生转向专业病理大夫,从传统的病理大夫角色华丽转身,成为掌握分子病理学、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医学等前沿学科知识的新一代病理学专家。
当陆元志成为一名医学生之时,他将所有的兴趣转向了生命科学领域。在完成临床学业时他受一位病理名师的影响,爱上了病理学,并为病理学背后的奥秘所吸引。通过坚忍执着的努力,他考取了仰慕导师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生期间,他对本专业领域国内外的前沿知识及同行的最高科研水准充满好奇,对治学严谨、科研基础扎实的最高学府和研究机构充满向往。完成病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业之后,他带着这种强烈的好奇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国内医学界久负盛名的北京协和医学院,跨界成为协和医学院的一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
2006年夏天,陆元志在中国医学博士精英摇篮——北京协和医学院完成学业,带着对世界一流科研水准的好奇,欣然接受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的工作邀请。在完成2年博士后研究之后,作为资深研究员的他在该大学肿瘤中心继续进行长达6年的转化医学前沿研究。期间,正值人类基因组计划刚完成不久且癌症基因组计划刚刚启动之际,这给陆元志很大的触动和动力,他看到了在对付难治性肿瘤患者的研究领域的一缕曙光。
在如此宏大的科研背景下,集临床经验、病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前沿研究等专业一身的陆元志,将目光集中到难治性肿瘤的患者群体,开始对如何将前沿的基因组医学相关技术应用于临床肿瘤诊疗,如何实现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与临床患者获益相结合等此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索。在后来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在为延长难治性肿瘤患者的生命和保障其生活质量的诊疗路上,他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成果。
爱,是宇宙最深的奥秘
如果说一位成功男子的背后必定会有一位贤惠的女子,那么对陆元志来说,他比这类男子更幸运的是,他拥有的这位美丽聪慧的妻子不仅始终与他并肩前行,而且还在另一个领域上勤奋耕耘,记录和书写了属于他们精彩的别样人生。他们也因此结交了业内外许多有趣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陆元志、梅青在美国
陆元志曾多次风趣地定义他和妻子的关系:“我们是玩伴。”他们是大学时代的同学,从同学、朋友到恋人,自然而然走到一起,他的妻子追随着他一路向前。随着陆元志的不断求学,他俩从两个省的分居到南北的分居,到两个国家的分居,在异国他乡短暂相聚后,夫妻俩怀着最初的梦想又先后回国发展。有朋友做过统计,他俩结婚的30多年岁月,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4年。就这样,一路走来,妻子从美少女到美少妇,他也从青葱少年变成一位颇有建树的学者;在他登上医学事业的高峰时,他的妻子以“梅青”为笔名发表了一部63万字的、颇有传记色彩的、国际题材当代长篇情感小说《此情永驻》。
《此情永驻》正是基于他们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真实经历和生活感悟而写成。梅青说:“海外的生活,多元的价值观带给我前所未有的感触和冲击。我想通过这个友情和爱情的故事,描述一种温暖明亮、值得信赖的情感关系。人和人之间虽然时时充满误解,但仍然可以达到深刻的理解。同时,本书塑造了一位我心目中理想的女主人公东方梅,她寄托着我对美好女性、美好人性的向往。小说的副线主要讲述了以陆博士为代表的一群心怀大爱的知识分子在海外的生活与奋斗历程。《此情永驻》的主题就是要表达人类之大爱。爱,是宇宙最深的奥秘,因为爱,人类社会才能生生不息。”
据梅青透露:《此情永驻》的书名也是陆元志起的,书中所涉及的医学术语都经过陆元志把关。陆元志不仅在科研上造诣颇深,更是一位医术精湛、人文精神丰厚的新一代病理大夫。
(作者系广东教育出版社编辑,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校园文学委员会副秘书长,发表文学评论、书评、散文等近五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