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羽鸿雁的视角,一个时代的回响
——读班京先生《大雁说》
作者:王福平
诵读:小黎
编辑制作:小格
一羽鸿雁的视角,一个时代的回响——读班京先生《大雁说》
作者:王福平
拜读班京先生的随笔《大雁说》,初读便觉眼前铺开一幅流动的山河长卷——先生以“大雁”为第一人称,让这只背负着千年文化印记的“空中旅行家”,带着振翅时的风痕与迁徙中的见闻,将北国的苍茫、南国的勃发,以及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的奋进与坚守,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既有自然生灵对天地万物的纯粹感知,更藏着对人与自然共生、国家发展变迁的深沉叩问,读来如随鸿雁穿云破雾,目之所及是山河盛景,心之所触是家国脉动,那份独特的叙事智慧与情感温度,让人久久回味。
先生笔下的“大雁”,早已超越了自然生灵的具象,更像一位承载着文化记忆的“传声者”,一位见证着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自《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起,大雁便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刻下了“仁义礼智信”的印记,而班京先生恰恰抓住这份文化共鸣,让笔下的大雁带着这份厚重走来。它“从不与人争,从不与人斗”的习性,暗合着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头雁领航时,群雁紧随形成的“人”字或“一”字队列,既是为了减少风阻的自然智慧,更像对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共赴远方”精神的生动隐喻——无需过多铺陈,仅借大雁的日常习性,便将自然现象与文化符号巧妙勾连,让这只“空中旅行家”的形象,既有振翅长空的自然之趣,更有浸润千年的人文之韵。
最动人心魄的,莫过于“大雁”眼中那幅鲜活的“山河变迁图”。当它在春分时节北归,掠过东北平原时,最先闯入视野的,便是辽东大地上那片醒目的洁白——那是千山的梨花正漫山遍野盛开,层层叠叠的花瓣覆在山峦沟壑间,像给黛色的山体裹了层轻薄的雪,风一吹,花瓣簌簌飘落,连空气里都浸着清甜的香。再往山脚下望去,运粮河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绕着田畴(chóu)缓缓流淌,岸边的垂柳抽出新枝,与河面上的粼粼波光相映,偶有村民牵着耕牛走过河上的石桥,脚步声伴着清脆的鸟鸣,是最质朴的山乡乐章。
继续北行,辽河平原的生机更盛:“松茸(róng)隐于林间,河蟹藏于浅滩,稻谷在田畴里翻涌金浪,大豆高粱在风中扬起穗芒”,那些带着泥土芬芳的物产,是北国大地最慷慨的馈赠;而流经鞍山的万水河,更是让鸿雁忍不住多盘旋了几圈——记忆里那条时而干涸、岸边满是荒草的河道,如今早已换了模样:两岸筑起了整齐的步道,岸边的芦苇荡里藏着成群的水鸟,远处的橡胶坝拦住清波,形成了连片的人工湖,湖边的公园里,老人在树下下棋,孩子在草坪上奔跑,曾经的“旧河道”,如今成了滋养民生的“幸福河”。再往东北,长白山如巨龙般横亘天际,峰峦间的积雪在阳光下泛着清辉,而辽河、鸭绿江、松花江则如三条银带,蜿蜒穿过黑土地,滋养着两岸的生灵与烟火。这些笔墨没有刻意雕琢,却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将北国的富饶与壮阔铺陈得淋漓尽致,那是刻在中国人记忆里的“家园模样”,也是大雁每年北归时最熟悉的“乡愁坐标”。
待至秋分南徙,再次掠过千山时,又是另一番醉人景致。漫山的梨树叶染上金黄,与枝头沉甸甸的南果梨相映,那带着独特果香的气息,连高空的鸿雁都能隐约嗅到——果农们背着竹筐在林间穿梭,欢声笑语随着秋风飘向远方,山脚下的村落里,晒果干的竹匾排在院墙上,红的山楂、黄的梨,像给村子缀上了彩色的宝石。而运粮河的秋景更显静谧,岸边的杨树落下金黄的叶子,铺在河岸边像条柔软的地毯,偶尔有渔船划过水面,激起的涟漪将岸边的倒影揉碎,又慢慢复原,这般宁静与生机,让鸿雁忍不住放慢振翅的频率,将这秋光细细镌刻在记忆里。
当鸿雁振翅南行,越长城、跨长江,所见的景致更添了几分“惊喜”。它发现曾经有些斑驳的山峦,如今被层层绿意覆盖,曾经有些浑浊的河水,如今清可见底——在黄河三角洲,湿地里的芦苇荡比往年更显茂密,成群的水鸟在其间嬉戏;在鄱阳湖周边,人类特意为候鸟保留的觅食区里,鱼虾丰美,连空气里都带着湿润的生机。这些细节并非凭空虚构,而是对当下生态保护成效的生动写照:从“退耕还湿”到“候鸟保护专项行动”,人类正以“守护者”的姿态,与自然生灵共享这片天地。这份和谐,让大雁的迁徙之路少了奔波的疲惫,多了安心的暖意,也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真切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山河的美丽,从来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若说北国风光是“乡愁里的旧识”,那南国新貌便是“时代里的惊叹”。班京先生以鸿雁的“迷茫”写时代的“巨变”,尤为巧妙——这只每年南徙的大雁,本以日月星辰、山川河流为导航,却在飞抵南方时,时常“在空中稍作盘旋,辨不清曾经的方向”:记忆里的小渔村,如今成了高楼林立的都市;曾经的泥泞滩涂,如今架起了粤港澳大桥,如一条巨龙横跨伶仃洋,连接起珠江口的繁华;而长三角的田野间,高铁如银蛇般穿梭,白色的列车掠过稻田与河流,将城市与乡村紧密相连。先生没有直接描绘建设的宏大场景,而是借鸿雁的“视角转换”,让长三角的产业园区、珠三角的科创基地、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都变成了可感、可触的生动画面——那些曾经的“工程名词”,在鸿雁的眼中,是“地面上快速移动的光点”,是“横跨江海的钢铁长虹”,是一个伟大民族在发展道路上的铿锵足音。而这份“巨变”背后,更藏着深层的思考:当中国的发展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更在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影响世界时,这份进步便不再是一个国家的“独舞”,而是与世界共享的“共荣”——正如鸿雁所言,这“不仅是你们的愿景,也更是我们的心中所望”。
难能可贵的是,班京先生并未回避世界的复杂,却借鸿雁的视角,传递出一份坚定的“希望”。它飞过一些地区时,也曾见过硝烟与荒芜,听过不合时宜的枪炮声,但它没有如范仲淹笔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悲戚,反而以“更会歌唱”的姿态,相信中国倡导的“和平相处”理念,能让“伤害停止,地球变美”。这份相信,并非空泛的期许,而是建立在它对中国山河之变、人心之善的真切感知上:它见过人类为保护候鸟而设立的“生态缓冲区”,见过不同民族的人在田埂间并肩劳作,见过孩子们在万水河边为候鸟投喂时的纯真笑脸——这些细微的温暖,让它坚信,和平与和谐才是世界的底色。而结尾处“中国的版图永远是我们最衷爱的地方”的深情告白,更是将鸿雁的情感从“自然生灵的眷恋”升华为“对家国的赤诚”,让整篇文章的立意从“自然观察”跃升至“家国情怀”,余韵悠长,引人共鸣。
合卷沉思,班京先生以《大雁说》为载体,用灵动而厚重的笔触、温暖而深刻的视角,完成了一次独特的“精神迁徙”——它让我们跟着一只鸿雁的轨迹,重新审视脚下的土地、所处的时代,也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国家的关系。这只“大雁”飞过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千山万水,更是时光维度里的变迁与坚守:坚守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初心,也见证着一个国家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成长与辉煌。
这样的文字,既有文学作品的温度,能让我们在细腻的描写中感受到山河的美丽与人文的厚重;又有思想深度,能让我们在鸿雁的视角里,读懂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与时代的发展脉搏。读罢不禁心生感慨:当我们学会以自然的视角回望自身,以敬畏的心态对待天地,便更能读懂这片土地的可爱——无论是千山的春梨秋果,还是万水河、运粮河的旧貌新颜,都是这份可爱最生动的注脚;也更能珍惜这份时代的荣光——而这,或许正是班京先生借“大雁之口”,想传递给每一位读者的深层意涵。
2025-09-09.(291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