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岁月,山河巨变;八十年浩气,薪火相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为了铭记那段浴火重生的民族记忆,缅怀以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的先烈,我们以“自强精神”为主题,特邀全国80位书画名家,以丹青写史、以翰墨铸魂,举办本次画展。自强,是中华民族在十四年烽火中淬火而生的精神利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数仁人志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概,汇聚成救亡图存的滚滚洪流。正是这股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使山河重光,使民族复兴。今天,当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我们依然需要回望那段苦难与辉煌交织的岁月——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守护和平;不是为了沉湎回忆,而是为了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为此,80位书画名家以笔为旗,以墨为刃,或再现烽火硝烟里的英雄群像,或抒写山河无恙的盛世气象,或寄寓对和平的永恒祈愿。他们的作品,是历史的艺术凝练,是时代的深情回响,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最崇高的礼赞。
刘福桥题《自强精神》
刘福桥,别署师竹斋,如如堂,圣莲斋。书法家;禅意画家;书画理论评论家;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创作委员会研究员;沈鹏先生入室弟子;沈鹏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民族精神传承大使;央视栏目组终身艺术顾问,国务院对外关系书画国礼特聘艺术家;青岛灯塔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福山合卢寺禅林书画院副院长;。作品曾获中国书协举办的全国颜真卿书法大赛一等奖,参加国家级大展四十多次,获奖二十多次。作品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馆等收藏,出版有《当代名家刘福桥书法集》、《刘福桥书画集》。
今天我们在这里座谈沈鹏先生艺术思想。我认为沈鹏先生艺术思想的核心就是他的十六字方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是书法艺术意识行为和实践行为高层次的知行合一的问题。所谓的“知”,集中体现了一个哲学命题“守真妙用”,所谓的“行”就是围绕这个命题所进行的实践活动。“真”,就是“真如本性”,就是“真心,道心,禅心”,“妙用”就是在认识并掌握“道”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自由自在的创作,这即包括传统也包括创新。这个层面的创作,即没有孤立的传统,也没有孤立的创新,传统的积累就是创新,创新的沉淀就是传统。具体的看,沈鹏先生的十六字教学方针有着严密的逻辑递层关系:第一句“宏扬原创”的“原创”是从第二句“尊重个性”的“个性”升华出来的,“个性”从哪里来?个性是从共性升华出来的,这里沈鹏先生隐去了“共性”这个概念,但是提到了“个性”就不能不提“共性”,因为没有“共性”就没有“个性”,没有“共性”的“个性”是很“另类”的。沈鹏先生在第三第四句具体讲的就是这个“共性”的状态:“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个状态即是宽范的包容,也是经典的集中,说的是理,也说的是事,是一个理事俱进的过程。就是在这样一种“共性”的状态下升化出“个性”。这也是一个由技于艺、由艺于道的过程。唐代书画理论大家张璪提出:“师古人,师造化,终得心源”,沈鹏先生的“书内”就是“师古人”,“书外”就是“师造化”。沈鹏先生只讲“艺道并进”,在艺道不断“并进”的过程中,方可“终得心源”。沈鹏先生的“并进”和张璪所讲的“终得”,虽层面不同,最终都落脚在“道”上。故而,如上所述的“守真妙用”,“守真”的过程就是“寻道”的过程,“妙用”的过程就是“原创”的过程。古人总结:无禅不书,无禅不画,无禅不诗。范曾先生有一个小视频,他说:“我的画可以和古今中外的画家比权量力”,多有人否定,认为他的画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在他另一个小视频上,有这样一段话“我的画是用我的心画出来的,我的心是啥,就是万事万物无处不是、无处不在的那个道”,这个见地就很高,这个见地就是可以和古今中外的大书画家比权量力。因为如果离开了“禅”和“道”的境界和高度,所创作出来的“诗,书,画”是很难脱俗的。沈鹏先生有一句诗:“道充天地身内外”,这是对道的存在最好的诠释。去年在保定“沈鹏书法精英班十五周年回顾展暨沈鹏书法艺术思想研讨会”上,我说过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大家对沈鹏先生都说他是一个书法大家,是一个文化泰斗,我觉得这并没有讲到沈鹏先生思想精神的高度,我觉得他更象是一个道人,一个禅者。沈鹏先生是脱俗的。他日常的行执:守静,独处,无诤,静思,包容,谦下,这本身就是一个禅行者的操行。《大学》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沈鹏先生就是一个“止而定,定而静,静而安,安而虑,虑而得”的人。佛门修行更讲究“戒能生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沈鹏先生更是一个具有“戒、定、慧”的人。先生在写给我的手札中有这样两句话:“我一生在研究的一件事是古人所讲的一句话:使书法之气通于隔行”;“如果天假我以年,我的字还会有所进步,不负社会对我的期望”,写前一句话是在他八十岁时,写后一句话时他已八十有四。修行人讲一句“信愿行”,沈鹏先生在这样一个年龄这样一个艺术高度写出这样的话,该具有怎样百折不挠的“信愿行”啊?如果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一句绝对的话,可以历史地看,像这样的大行者,不亦孤亦罕欤?我曾试想,沈鹏先生这个十六字方针是先生独撰出来的,既是独撰,其思想性能有怎样的高度?能否与圣贤经典思想有契合之处?在佛教般若门核心经典《金刚经》中有这样几个关点:一,一切法皆是佛法。二,一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一切法皆是佛法” “佛法不离世间法”。这是一个取法的阶段,即“师古人”“书内”的阶段,一切成法既然能够被社会和历史认可并流传下来,就决定了其合理性,所以我们对于已经现有的书法成法,不论是欧、柳、颜、赵,张旭、怀素、二王,或是行、草、隶、篆,以及各个历史阶段有代表性的书家,都要认真学习,刻苦临摹,要寒暑不辍,“三年不知肉味”,如欧阳中石先生所言“笔笔入绳墨,不可逾规矩”,以至使各种法则熟烂于心。正如某些书法家说:书内功夫没下好而讲书外功尽是妄谈。当临摹功夫很能“入古”的时候,就要进入“出古”的现段。要打破各种条条框框,从古人的影子里走出来,如果走不出来,就叫“还没有出帖”,“没有出帖”怎能叫做大书法家呢?我们的祖先几千年前创造了“犁耙”,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如果我们现在也创造一个“犁耙”,即使是“金镶玉”也还是“犁耙”。沈鹏先生提出的“宏扬原创”其实就是一个走出“犁耙”的过程,当然用“犁耙”作比如,“书法”比“犁耙”要高雅的多,可是理就是这个理。“原创”是一个很艰辛的过程。首先要驱除一切原有成法的法相,“一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进入“自由自在”的创作,虽说是“自由自在”,刚开始时既不“自由”也不“自在”,离开“原帖”就不会写字,几乎每个人都从这里开始。这个过程艰辛且漫长,能否成功?这要看一个人的智慧、功夫、才情,当然还有福报。可能是成功的人少,失败的人的多。本来就是这样,学佛的人千千万,成佛的人凤毛麟角。尽管如此,这可是通往成就艺术之“佛”的必经之路。只有“原创”才有可能成为书法大家,没有“原创”永远都是别人的东西,是“书匠”。人贵有自知之明,我们每个人首先要理性地看待自己。如果我们不能在“原创”上取得很大的成绩,在古人的基础上“稍有个性”“稍有创意”也是很好。但我们不能否认沈鹏先生提出:“宏扬原创”,成就自己艺术之“佛”的可能性和合理性。所以《金刚经》还有一句话:如来所说"金刚经”这个法“是为大乘者说,是为最上乘者说”,“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这里所说的“大乘者”,“最上乘者”就是那些“大根器”的人,佛法有“大乘法”“小乘法”之分,书法是否也能有“大乘书法”和“小乘书法”?名相从来就没有这么分,但“大根器”和“小根器”还是有区别的,“小根器”的人说柳公权好就不能说颜真卿好,说传统好就不能搞创新。对沈先生“原创”这样的理论更是不能听,不能受,不能为人传说,甚至于诋毁,这种偏狭的见解又怎能成为书法大家?也有人认为是沈鹏先生提出的这个“原创”思想,破坏了书法的雅正之风,这是错误的。沈鹏先生的十六字方针的根本在于“守真妙用”。即是“妙用”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创作状态。《金刚经》另有一个观点“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要进入书法的“圣贤”,就要“无为”,因其“无为”,故而有“差别”。可是我们 很多的书法人过于“有为”,过多做作 ,“书内没怎么下功夫”,“书外也没怎么下功夫”“艺道也没怎么并进”,略有所得,就高呼“得道啦!”,“原创”啦!“成圣成贤”啦!这是很危险的。《楞严经》五十阴魔是对修行中略有小成就认为得道的人说的“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既受群邪”。二祖慧可在没有开悟之前,讲经说法,地涌甘泉天女散花,听法者数以千万,可他还是个凡夫。达摩祖师西来中国,上坛说法只字没有,人虽不能体悟,可是达摩祖师却是佛在说法。说法而又不执著于法,历代圣贤因其"无为"而成为圣贤,因其不执著于法,而各有差别,也正因为他们的无为和各有差别,才使后来的追随者趋之若鹜。这是一条艺术的圣贤之路。不离法,不执著于法,才是真正地"道法自然"。我曾多次请教沈鹏先生看我作品的毛病,沈先生总是说:"不能说是毛病,重在融合,你多研究吧。"先生似乎什么也没有说,可我越来越感觉到其意味之深远。孔子说"吾不试,故艺"。孙过庭《书谱》上说:"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语言文字是有局限性的,真正的大家,他们似乎没有立说,更没有自圆其说,不立门派自成门派,不求圣贤自成圣贤。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沈鹏先生十六字方针这道艺术大餐的法味,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佛”,使智慧生花,妙用,终得艺术之“大自在”!曾作一偈,是对沈鹏先生“原创”思想的一个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法法皆可法,有法有非法。既至无法时,无法无不法。(二〇二五年八月十六日于沈鹏书艺思想交流座谈会上发言,八月二十日整理于青岛,刘福桥。)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