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8之无声之城
文/张健
一、灾难来临
2068年7月14日,合肥的天空湛蓝如洗,人工智能“巢湖”系统如常调控着这座拥有千万人口的智慧城市。上午10时23分,一切戛然而止。
城市的心跳停止了。
方宇正在自动驾驶网约车内赶往政务区参加会议,车辆突然发出刺耳警报,随后完全停滞在高架桥上。他猛拍方向盘,却只得到死寂的回应。抬头望去,整条长江西路高架已成钢铁坟场,数百辆智能车像被施了定身术,一动不动。
“网络连接中断,正在尝试重新连接...”车载系统不断重复着这句毫无希望的提示。
与此同时,合肥市政中心陷入混乱。市长陈国明刚从应急通道爬上28楼的指挥中心,汗湿的衬衫紧贴着他微胖的身体。“报告情况!”他喘着粗气喊道。
“全市电力完全中断,备用电源失效!”
“所有通信网络瘫痪,包括卫星链路!”
“交通系统全面崩溃,97%的车辆失去控制!”
“金融交易停止,电子支付系统无法运行!”
“医院仅能维持4小时紧急供电!”
陈国明一拳砸在控制台上:“原因?”
“不明,技术团队推测可能是地磁异常与太阳风暴叠加效应,但······无法确认。”
窗外,城市开始骚动。无人机像无头苍蝇般坠落,智能大楼的玻璃幕墙失去光影变幻,恢复为单调的灰色。最可怕的是寂静,没有了往常城市低吟的电子嗡鸣,只有逐渐增强的人类恐慌声。
“启动应急预案,优先保障医院、养老院和部队、监狱的供电。”陈国明迅速下达一连串指令,“组织所有能动员的力量上街维持秩序,打开全市应急广播系统——”
“广播系统也瘫痪了,市长。”
陈国明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气。当他再次睁眼时,目光落在墙上一幅老旧照片上——2023年的合肥,街道上还跑着燃油车,人们拿着纸质文件奔走。
“蜀山脚下...”他喃喃自语,突然眼睛一亮,“快!派人去蜀山南麓的旧物资储备库!那里应该有...”
他停顿了一下,回忆起三年前那位老人的坚持。
“应该有五十年前封存的燃油车辆和模拟通信设备!”
工作人员困惑地看着他,但还是立即执行命令。陈国明望着窗外开始混乱的城市,轻声长叹:“张老,国士无双!”
二、应急反应
蜀山储备库的大门被艰难地开启,灰尘弥漫中,一排排老式燃油车静静地停在那里,仿佛时间的胶囊。更令人惊讶的是,库内还有大量纸质地图、手动工具和模拟通信设备。
三小时后,第一支由老式燃油车组成的抢险车队驶入城区,喇叭里播放着手工录制的安抚通知。人们从高楼窗户探出头来,惊讶地看着这些“古董”车辆,它们不需要网络,不需要卫星,只需要燃油和人类驾驶员。
“恢复军号系统!”武警部队指挥官下令。很快,传统的军号声在不同区域响起,代替了失效的电子通信。部队在多年传承与记忆中的号声中迅速集结。
医护人员骑着自行车和电动滑板车(幸运的是这些简单设备还能手动启动)穿梭在各小区之间,用纸质表格登记需要特殊照顾的病人。银行临时开设手工登记点,凭指纹和人工验证办理紧急业务。
工程师们找到了问题根源,一场前所未有的“完美风暴”级别的太阳活动,结合地磁异常,彻底摧毁了合肥地区的所有电子设备和电网。更可怕的是,这种影响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我们只有72小时窗口期,”陈国明在临时指挥所,一间中学教室里宣布,“之后社会秩序可能崩溃。”
他们采取了一个大胆计划:重启合肥老火力发电厂,它原本作为历史遗迹被保留,但基本结构完好。同时,全城技术人员被组织起来,尝试构建一个不依赖卫星和光纤的局域网。
24小时后,城市初步恢复秩序。燃油车队建立起基本物资运输线,手工登记系统帮助找到了大多数脆弱群体,军警联合巡逻阻止了大规模抢劫事件。合肥正在以一种近乎复古的方式运转起来。
三、灾中故事
故事1
7月14日11:00,余伟盯着胰岛素冷藏盒上逐渐上升的温度数字,心如坠冰窖。10岁的女儿小雨倚在沙发上,小脸因高血糖而泛红。电子药泵已经停止工作,备用胰岛素最多只能维持24小时。
“我必须去安医大拿药。”余伟对妻子说,声音里是不容置疑的坚决。
妻子抓住他的手臂:“三十公里!外面已经乱成一团了,你怎么去?”
余伟已经推出了那辆积满灰尘的山地车:“骑车。我必须去。”
七月的合肥热浪翻滚。余伟沿着长江西路骑行,沿途是被遗弃的智能车辆和茫然无措的人群。他经过一群正在分发矿泉水的大学生志愿者,接过一瓶水时,手都在发抖。
骑了五小时后,他的腿像灌了铅,却只走完一半路程。在一个十字路口,他看着完全瘫痪的交通系统,绝望地捶打着车把。
“需要帮助吗?”一辆老式柴油卡车在他身边停下,车窗摇下,露出一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
了解情况后,司机二话不说:“上车!我女儿也是1型糖尿病,我懂。”
卡车驾驶室里,两人渐渐熟络起来。司机叫老周,是蜀山储备库的工作人员,正是他协助市政府启封了这些老式车辆。
到达安医大时,医院已经人满为患。余伟挤过人群,终于拿到救命药物。老周不仅等他取药,还特意绕路把他送回家。
当余伟推开家门,小
雨已经虚弱得说不出话。注射胰岛素后,她的呼吸逐渐平稳。余伟转身想感谢老周,却发现卡车已经悄然离开,只留下路边一缕淡淡的柴油烟。
故事2
7月14日11:00,林凡拍打着暗房的门,回应她的只有沉默。作为合肥最后一家银盐胶片摄影工作室的主人,她刚才是为了躲避混乱而躲进暗房,没想到电子锁突然失灵了。
“有人吗?”她的声音在狭小空间里回荡。
黑暗中,时间失去了意义。林凡开始回想自己为何坚持这个早已被时代抛弃的技艺。她想起来母校演讲时,那位总与她唱反调的赵老师,赵老师坚持数字艺术才是未来,两人吵了整整十年。
“凡姐!你在里面吗?”
林凡猛地抬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赵老师的声音!
“门锁死了!”她拍打着门板。
“等着,我去找工具!”
赵老师返回时带来了校工和撬棍。黑暗中,林凡听到外面艰难的撬动声和急促的呼吸。
当光线涌入暗室,林凡看见赵老师手上的血迹和满脸的汗水。
“你的手...”
“没事,撬锁时划了一下。”赵老师勉强笑了笑,“我看到你们工作室的门开着,东西散落一地,担心你出事。”
林凡这才注意到赵老师另一只手里紧紧攥着一本《合肥城市记忆》——她花了十年心血拍摄的胶片相册,原本是要在下午送给赵老师做生日礼物的。
“我想通了,”赵老师轻声说,“有些记忆,确实值得用更持久的方式保存。”
两位老师站在废墟中相视而笑,十年的争执在黑暗中消散,转化为互相理解的曙光。
故事3
7月14日11:00,周晨看着智能手环上最后的1%电量,记录下一条语音信息:“媛媛,无论如何,我会找到你。”然后手屏彻底变黑。
他和王媛本该在7月14日举行婚礼。停电发生时,王媛正在婚纱店做最后试妆,周晨则被困在合肥创新产业园的18楼。
所有交通瘫痪,电梯停运。周晨走下18层楼梯,决定步行穿越二十公里城区去寻找未婚妻。
沿途,他看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合肥:高科技园区成了最无助的地方,而那些老城区反而更快恢复了生机。路边,小卖部老板点起蜡烛售卖商品;孩子们在街头玩耍,仿佛回到了没有电子设备的年代;邻居们坐在小区门口, 三三两两的说着多年未见过的家长里短。
天黑时,周晨才走了不到一半路程。一位开老式燃油车的大妈看他疲惫不堪,让他搭了一段顺风车。
“去结婚?”大妈笑着问,听完周晨的故事后,她感慨道:“年轻人,记住今天的感觉。我们曾经就是这样生活的,没那么多科技,但人情味浓啊。”
14小时后,满身尘土的周晨终于出现在婚纱店门口。王媛提着婚纱跑向他,裙摆曳地在尘土中也毫不介意。
“婚礼怎么办?”她问,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就在这儿,现在。”周晨回答,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准备好的戒指。
路人围拢过来,一位老牧师恰好也在人群中。在没有音乐和霓虹灯的街头,只有夕阳余晖作背景,两人许下了誓言。
围观人群中响起掌声,有人递来自行车篮里采来的野花作为捧花。这一刻,科技缺席,爱情却格外纯粹。
故事4
郑浩看着冰柜里渐渐融化的高级食材,做出了决定。作为合肥曾经最热门的融合餐厅老板,他原本为“怀旧主题美食节”准备了大量传统厨具和罐装食品。
“小刘,把那个老式煤球炉搬出来!”郑浩对助手喊道,“还有那些罐头和干粮,全部拿出来。”
在餐厅门口,郑浩支起大锅,开始烹制简单的热食。最初只有几个胆大的路人尝试,很快香味引来了更多人。
“街角食堂”自发形成了。有人带来自己家的储备食物,有人帮忙生火,有人维持秩序。郑浩发现自己从追求米其林星级的厨师,变成了满足最基本需求的大锅饭厨师,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
第二天,一个老人拄着拐杖来到食堂,从怀里掏出几包种子:“这是我老伴生前收集的老品种蔬菜种子,现在电子温室都废了,但这些种子可以直接种在地里。”
郑浩接过种子,看着街角那片被遗忘的小公园,突然有了主意。
一周后,“街角食堂”不仅提供食物,还成了一处社区中心和信息交换站。人们在这里分享物资,传递消息,甚至开办简易教室教孩子们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如何学习。
科技消失了,社区却复活了。
故事5
李默从珠宝店柜台里抓起最后一条金项链时,听到了隔壁传来的呼救声。他本能地想逃离,但那声音持续不断,一位坐轮椅的老人被困在二楼。
犹豫片刻,李默爬上外墙,打破窗户,进入老人家中。发现老人需要定期服用的药物已经用完,他做出了令人惊讶的决定,将老人背到附近临时医疗点。
在那里,他看到医护人员不顾疲劳地救治病人,志愿者无私地分享所剩无几的食物和水。李默悄悄扔掉藏在口袋里的珠宝,加入了志愿者队伍。
三天后,李默被分配到蜀山储备库物资分发队。工作中,他听到队员们谈论着“张老”的远见——那位五十年前坚持要保留这些“落后”设备的人。
一次休息时,老队长看着李默说:“年轻人,你手上那疤痕,是撬锁工具划的吧?”
李默心头一紧,准备逃跑。
老队长却笑了:“没关系,我年轻时也走过弯路。知道我怎么改邪归正的吗?”他指着远处的储备库,“那位张老告诉我,人就像这些老设备,看似过时了,但在关键时候,可能会救命。”
李默沉默良久,最终把自己的过去和真名,王磊,告诉了老队长。
“王磊,”老队长拍拍他的肩,“今天起你负责一队运输组,别再让我失望。”
当李默,现在的王磊,第一次成功将物资送达急需的社区,看到那些人脸上的感激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价值感。科技可以崩溃,但人的良知不会。
四、文明底蕴
28天后,合肥基本恢复供电和局域网,虽然远未达到以前的智能水平,但已经能够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国家表彰大会上,陈国明市长站在讲台前,眼中含着泪水。
“我们度过了最黑暗的时刻,”他的声音哽咽,“但这不是我个人的功劳,也不是合肥市政府的功劳。此次要感谢民建一位前辈在50年前的一份政协会上的提案!”
身后大屏幕亮起,显示一份泛黄的电子档案扫描件:《关于防范因不可控因素导致全市大面积断电断网而导致灾难发生的几点建议》
镜头拉近到提案最后一行苍劲笔迹:“或许看起来杞人忧天,但为政者当为百年计。”

作者简介:张健,民建会员,皖籍作家,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省小说研究会员,炎黄文化促进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