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的诗意远方(1342字)
文/姜连龙
诵读:张威
编辑制作:小格
“开疆拓土”的诗意远方(1342字)
文/姜连龙
在写作的征程中,每个人都怀揣着独特的梦想。于我而言,“开疆拓土”便是那熠熠生辉的目标。日前,我收获了一份意外之喜——诗歌《大刀(外一首)》登上了《兵团日报》副刊的头题。文友告诉我,这可是新疆的报纸,它创刊于1953年,在全国32家省级党报中排名第11位。
新疆,一直是我魂牵梦萦的远方。虽无法亲身踏上那片广袤的土地,但我的一篇“豆腐块”文章能成为新疆军垦战士精神食粮中的“小凉菜”,心中自然是欣喜若狂。我满心疑惑,不知编辑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稿件中选中了我的作品。其实,在此之前,我的另一首小诗《春之恋曲》就已在新疆的《奎屯日报》上崭露头角。
我去过的地方并不多,可文学之梦就像一股强大的动力,让我的诗文如灵动的小鱼,游向山南海北。随着作品在各地发表,我仿佛拥有了穿越时空的超能力。每发表一篇文章,我就会在网上深入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美景美食。在文字的引领下,我的视觉之旅已经掠过了祖国的大部分省市,仿佛亲身领略了那些地方的独特魅力。
“开疆拓土”是我给自己定下的写作目标,那就是让自己的文章登上本市之外的报纸和杂志。然而,现实却无比残酷。这就好比一个陌生的面孔要和当地的文人们争抢饭碗,难如登天。哪怕是一家小报,能给我一次发表的机会,那都是无比幸运的事。我订购了邮件提醒服务,却悲催地发现,自己辛辛苦苦投递的邮件,大部分都无人问津。像我这样既没有名气又没有背景的作者,只能靠着不懈的努力和坚韧的毅力,去叩开一扇扇陌生的大门,其难度不亚于火中取栗、雨夜登山。
好在苍天不负有心人,我的诗文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在四处落地生根。“开疆拓土”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当《元旦献辞》荣登《乌海日报》时,我才知道内蒙古的乌海市不仅矿产丰富,还是中国的书法之城。组诗《清明的雨》发表在《荷泽日报》后,我了解到山东的菏泽市历史悠久,孕育了梁山好汉等英雄豪杰。更让我惊喜的是,我的诗文还如虎添翼,飞向了更遥远的地方,登上了加拿大的《诗词汇粹》、菲律宾的《商报》以及香港的《华厦早报》,长篇小说《权力绞杀》正在“番茄读书”等多家网站连载。
“开疆拓土”,让我结识了许多编辑老师和全国各地的文友。《中国应急管理报》的刘编辑加我微信,仔细询问稿子中的细节问题,不久后,我的《入厂第一课》就登上了该报副刊的头条。我的短篇小说《大美人轶事》荣获第十届《顺德杯》全国工业题材短篇小说大赛三等奖,还被邀请去顺德领奖,可惜我未能成行。我撰稿并由中国朗读之声志愿者传播中心专人朗诵、发布在《都市头条》的散文,每篇都有5万多的听众和读者,还有百余人点评或点赞。
“开疆拓土”,为我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责任田”,时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文友告诉我,我的诗歌被《学习强国》刊用。我迫不及待地打开《学习强国》,在搜索框里输入自己的名字,点开链接,诗歌《大刀(外一首)》赫然展现在《新疆兵团学习平台》的推介栏目里。同时,我还看到了5年前发表在《辽宁日报》,被《辽宁学习平台》推介的小小说《贵客临门》。
码字的苦与乐,非躬身入局者难己体会。那诗意的远方,美得让人陶醉,但不一定能够抵达。这是一场孤独的旅行,笔下的山河与心事也许不会被人记起。但我依然怀揣着希望,愿我的文字,能在陌生的城市里留下一串串深深的脚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