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校外师生情
李茂锦
又逢教师节,对曾经教过我的老师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这里,我要说说我与习巩老师一段鲜为人知的校外师生情。
习巩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后荣升为校长。关于校内师生情,我已在《金秋忆贤师》一文中作了比较详实的叙述。这里,重点讲一段我们鲜为人知的校外师生情。
1989年,我从五墩中学考入敦煌市文化局工作,不久又调往市委宣传部工作,后又先后调往敦煌报社、外宣办、文联等部门工作。在其间近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习巩老师一直"拜我为师","请教"相关家教问题。当时,让人感到真不好意思,那有老师“请教”学生的事呢,可习老师却不以为然。那时习巩老师早已退休,被聘为敦煌市关工委从事课外家教工作。他对工作很负责,也很认真,精神令人非常感动。
每次习巩老师“登门拜访”,总带有打印好的家教材料:红色教育、敦煌文史、家教故事集萃及个人撰文等等。开始,我只有抱着拜读学习的态度,不敢对老师的文章妄加评论。老师说某段总觉不妥,你就大胆地改。后来,面对老师的诚恳我才敢改了,主要是词意与材料引证。一次,习老师油印一本家教读本,让我作序,我怀着崇敬的心情题诗一首,其中一句为:“党河之水深千尺,不及贤师育我情"。习老师很满意,但也很谦虚地说,师傅引进门,全靠自用心。你在宣传文化部门成效显著,完全是自已努力的结果。我说没有小苗,哪有大树。这也离不开老师当年的栽培与鼓励。习老师听了,笑着没作回答。
年复一年,我每调一个单位,习老师都能找上门来。问他缘由,他说到旧单位说调新单位了,他就找上门来了。我被他的精神所深深地感动,每次只能以一杯清茶聊表敬佩和感激之情。
后来,习巩老师来的次数少了。经打听他病了,我曾看望过他一次。但见床头案头放的还是家教方面的资料。他乐观地说,待病情好转后,他还有一篇新稿要让我"润色"。我安慰说你安心休养,早日康复,我随时恭候。后来,习老师再也没向我"请教",那是2000年秋天。谁知国庆过后,他竟走了。好长时间,我才听人说起。我感到很难过也很悲伤,只有默默地祝愿贤师天堂安好!
今天,借教师节之际,将我与习巩老师这段难忘的校外师生情披露,缅怀贤师,追忆往事,逝者游仙乐,生者笔耕勤,不负师恩,不负故土。
2025.9.10 匆匆
作者简介:李茂锦,笔名景峰、敦君,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历任敦煌报社副总编,敦煌市委外宣办主任,敦煌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作协主席等职,擅长古典诗词创作,熟练各种文体,勤于笔耕,收获颇丰,诗歌、散文、小说形内涵丰富,雅俗共赏,为敦煌文化的践行者和引领者。
于师生错位间见师者本色——李茂锦《难忘校外师生情》诗性叙事评
这篇散文以教师节为情感锚点,将笔墨聚焦于与习巩老师“校外师生情”这一独特维度,以质朴叙事勾勒出一位超越身份桎梏、永葆求知热忱与育人初心的师者形象,字里行间满溢着对恩师的追思与敬意,叙事自带诗性温度。
一、叙事视角:以“错位”破题,显师者谦卑
文章最具张力的叙事设计,在于“师生角色的短暂倒置”——退休后投身关工委家教工作的习巩老师,主动向身为学生的“我”“拜师请教”。这种打破传统师生尊卑秩序的“错位”,非但未消解师道尊严,反而让习巩老师的形象更显立体:他不因“老师”身份固步自封,不因退休而放下对工作的较真,将“求知”与“尽责”置于身份之上。当“我”因“老师请教学生”而“不好意思”,习老师却“不以为然”,简单的神态对比,已然将一位谦卑务实、唯事是求的师者姿态立在纸上。
二、细节叙事:以“物”载情,藏深挚惦念
文中的细节描写是情感的“无声载体”,于细微处见真情。习巩老师“登门拜访”时“总带有打印好的家教材料”,从红色教育到敦煌文史,材料的丰富性印证着他对家教工作的投入;病中“床头案头放的还是家教方面的资料”,即便身卧病榻,心心念念仍是未竟的育人事业,这份执着令人动容。而“我”以“一杯清茶”聊表敬意,以“党河之水深千尺,不及贤师育我情”题诗赠序,清茶的朴素与诗句的深情相衬,既写出“我”对老师的崇敬,也暗合了二人交往中纯粹的师生之谊——无关功利,只在彼此的认可与惦念里。
三、情感内核:以“追忆”寄思,承师者遗志
文章的情感并非停留在“追忆往事”的表层,更在结尾处完成了情感的升华与价值的传递。习巩老师“走后”,“我”的“难过悲伤”转化为“生者笔耕勤,不负师恩,不负故土”的行动自觉。这种从“缅怀”到“践行”的转变,让师生情超越了私人交往的范畴——习巩老师以一生践行的“尽责”与“求知”,化作了“我”前行的精神动力;而“我”对敦煌文化的坚守与传播,亦是对师者育人初心的另一种延续。“逝者游仙乐,生者笔耕勤”,一句短叹,既是对恩师的告慰,也是对自我的期许,让这份“难忘的校外师生情”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整篇文章无华丽辞藻,却以真诚的叙事、鲜活的细节、深沉的情感,将一位“活”在记忆里的贤师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它让我们看见,真正的师生情从不限定于校园的三尺讲台,真正的师者风范,亦不在于身份的高低,而在于对事业的热忱、对求知的谦卑,以及对他人长久的正向影响——这正是这篇散文最动人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