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辉成
飞机平稳降落在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取完行李后,径直前往停车场取了提前租好的车,驶出机场。道路两旁“成都欢迎你”的标语与醒目的熊猫雕像和成片的绿植映入眼帘,成都的城市风情扑面而来。
我们朝着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方向,沿机场高速一路向北,窗外的风景从现代机场建筑群,慢慢过渡到满是生活气息的城区街道,偶尔掠过的火锅店招牌与茶馆幌子,都在无声诉说着成都的烟火故事。
抵达熊猫基地时正值午后,阳光虽不似盛夏般灼热,却仍带着几分暖意。我们停好车,快步走进园区,心中满是对国宝的期待。可偏偏这个时段气温回升,园里的熊猫大多躲进空调场馆避暑,仅在室外竹林旁零星留了几只。我们沿步道缓缓闲逛,在幼年大熊猫别墅见到两只趴在木架上打盹的小家伙:圆滚滚的身子缩成一团,爪子偶尔轻轻搭在同伴身上,睫毛在阳光下投下浅浅阴影,模样憨态可掬;又在成年大熊猫区寻到三只,其中一只正抱着竹笋慢悠悠啃食,竹叶碎屑沾在嘴角也毫不在意,咀嚼声隔着老远都能隐约听见,另外两只则靠在墙角闭目养神,任凭游客拍照,始终懒得挪动半分。算下来总共只见到五只熊猫,虽有几分遗憾,但能亲眼目睹它们自在慵懒的模样。
从熊猫基地出来,开车到达春熙路太古里附近的公寓入住时,沿途街道已灯火通明,成都的夜开始显露出活力——行人们慢悠悠地走着,享受着夜晚的惬意。公寓位置绝佳,步行到太古里只需五分钟,站在高大的落地玻璃窗前便能望见楼下霓虹闪烁。稍作休整后,我们走进太古里。这里是成都的“时尚地标”,却藏着浓浓的川西韵味:青瓦坡屋顶的老式建筑与玻璃幕墙的现代商铺相映成趣,奢侈品店橱窗与老字号茶馆幌子比邻而居。沿石板路慢慢走,路过一家蜀绣小店,橱窗里的熊猫蜀绣栩栩如生,丝线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又在一家文创店停下,挑选了几枚印有“成都”字样的徽章与熊猫造型的冰箱贴。夜晚的太古里,既有潮流的热闹,又有老城的温柔。
第二天清晨,我们先去春熙路步行街寻味。偶尔抬头,就看见了趴在建筑外墙上的“爬墙熊猫”雕塑,憨态可掬的模样引得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我们走进春熙路南段始创于1941年、有成都小吃金字招牌之称的“龙抄手”。据说这里的清汤抄手鸡汤打底,皮滑如绸,我们不吃辣,就点了一份套餐。
吃完后,我们驾车前往杜甫草堂。这座占地240多亩的园林,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如今更是人们追寻诗意的去处。停好车走进草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茂密竹林,竹影婆娑,微风拂过,竹叶沙沙作响,瞬间驱散了晨间的燥热。沿石板路前行,穿过“柴门”,便见到杜甫当年居住的“茅屋”:黄泥墙、茅草顶,屋内摆放着简单的木桌与竹椅,桌上还放着仿制的毛笔与宣纸,仿佛能看见杜甫在此挥毫泼墨,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身影。在“诗史堂”内,墙上挂满杜甫的诗作,我们轻声念着那些熟悉的诗句,心中满是对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敬意;又在“工部祠”前驻足,祠前的腊梅树虽未开花,却已透着几分风骨,树下石碑上刻着杜甫的生平,字里行间皆是岁月的沉淀。草堂池塘边,几只白鹭悠闲踱步,偶尔低头啄食水中鱼虾,岸边垂柳垂至水面,微风一吹,柳枝轻晃,勾勒出“人在画中游”的景致。在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唯有诗与自然的交融,让人忍不住放慢脚步,静静感受这份难得的宁静。
离开杜甫草堂后,我们前往宽窄巷子。作为成都的“老城名片”,宽窄巷子由宽巷、窄巷、井巷组成,青砖灰瓦的民居错落有致,门楣上的木雕、墙角的绿植,每一处都藏着老成都的故事。我们在宽巷的一家茶社坐下,点了一壶盖碗茶,看茶博士表演“龙行十八式”茶艺:沸水从高处注入茶碗,划出一道优美弧线,茉莉茶香瞬间在空气中弥漫,喝一口,茶香与花香在舌尖散开,沁人心脾。这里还能体验活字印刷,在匠人的指导下,用刷子蘸上墨,轻轻刷在字模上,再铺上宣纸按压,一张印着“窗含西岭千秋雪”诗句的宣纸便完成了,指尖触碰字模的触感,仿佛让千年前的诗意有了温度。
从宽窄巷子出来,步行不久便到了人民公园。相较于宽窄巷子的商业化,这里更像老成都人生活的缩影。百年历史的鹤鸣茶社里,竹椅排成的长阵一眼望不到头,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下棋对弈,有的闲聊家常,满是生活的烟火气。相亲角的林荫道上,挂满写有相亲者信息的纸牌,从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到五十多岁的中年人,信息详尽到学历、职业、家庭背景,甚至对另一半的要求都写得清清楚楚,路过的人们或驻足细看,或低声议论,构成一幅独特的城市图景。
第三天的行程,我们将自然野趣与历史厚重感拉满。上午,我们驱车前往熊猫谷——相较于繁育基地,这里是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基地,环境更贴近自然。走进熊猫谷,竹林茂密,溪流潺潺,空气中满是青草与竹子的清香。我们沿步道前行,看见几只大熊猫在林间活动:有的在树干上攀爬,动作虽笨拙,爪子却紧紧抓着树干,生怕掉落,模样格外认真。我们放慢脚步,看着熊猫自在玩耍,心中满是轻松与惬意,旅途的疲惫仿佛被这治愈的画面彻底驱散。
中午,为了方便进入都江堰景区,我们安排在1号停车场附近吃午餐。这座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的水利工程,是世界文化三遗产,更是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美誉的源头。停好车后,我们跟着导游走进景区,站在伏龙观上远眺,岷江被鱼嘴分为内江与外江,内江水流经宝瓶口,精准灌溉着成都平原的万亩良田,外江则承担着排洪功能。导游详细讲解都江堰的原理:鱼嘴分水、飞沙堰泄洪排沙、宝瓶口控流,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两千多年来,始终守护着蜀地的安宁与富饶。我们沿步道走到宝瓶口,触摸着历经岁月洗礼的石壁,指尖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石壁上的纹路仿佛是时光留下的印记。那一刻,我不禁感叹,都江堰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文明“天人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古人没有强硬对抗自然,而是顺应山水之势,造就了这传世工程,这份智慧,至今仍令人惊叹。
晚上,我们返回成都市区,再次来到太古里一家地道的四川火锅店享用晚餐。牛油锅底咕嘟咕嘟冒着泡,麻辣香气扑面而来,我们点了毛肚、鸭肠、黄喉、肥牛等食材,按照“七上八下”的规矩涮毛肚,脆嫩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鸭肠涮好后,蘸上香油蒜泥,解辣又提鲜。饭后,重庆来成都出差的老乡特意赶来和我见面,我们去往九眼桥的酒吧街,这里灯火辉煌,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我们找了一家临江的酒吧坐下,点了几杯饮品,边喝酒边聊天,从家乡近况聊到旅途见闻,从成都美食聊到重庆火锅,江风拂过,带着几分凉意,歌声在江面上飘荡,酒液在杯中摇曳,这份热闹与温情,让成都的夜晚更显迷人。
第四天,我们收拾好行李,驾车前往德阳广汉,目的地是三星堆遗址。今天是9月9日,是毛泽东同志逝世49周年纪念日。在前往三星堆的路上,我们聊起毛泽东同志的故事,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他的思想与精神始终指引着我们前行,这份肃穆的心情,也让我们对接下来的三星堆之行多了几分敬畏与期待。
停好车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的标语率先将人拉入遥远的古蜀时代。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如跨越千年的信使,静静伫立,缓缓诉说着四千年前的文明密码。三星堆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有力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共同构筑起灿烂的中华文明。
青铜纵目面具最是奇幻,外凸的眼球似能穿透岁月迷雾,巨大的耳廓仿佛能聆听远古回响。那夸张却充满力量的造型,将古蜀文明的神秘与瑰丽展露无遗,让人一眼便沉醉在这份跨越千年的奇幻意境中。
不远处的青铜大立人更令人心潮澎湃。通高2.62米的身躯挺拔矗立,身着左衽长袍,衣纹线条如流水般流畅却不失挺括,从肩部延伸至下摆的纹饰细腻繁复,似藏着古蜀人的图腾密码。他双手呈虚握状抬至胸前,掌心中空,仿佛曾稳稳捧着象征权力与信仰的礼器,肃穆的面容不带多余表情,却透着一种连接天地、沟通人神的威严,让人不禁猜想,这或许是当年主持祭祀的大巫师,亦或是古蜀王国手握重权的领袖,每一寸青铜肌理都在彰显着不可撼动的神圣地位。
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枝干如虬龙交错缠绕,向阳的枝桠间似栖着振翅欲飞的太阳鸟,树下又像有龙蛇蜿蜒。整座神树宛如连接天地人神的通道,让人不禁畅想古蜀人对宇宙的浪漫遐思——他们或许曾在树下仰望星空,将对天地的敬畏、对未知的向往,尽数熔铸进青铜枝干。 与青铜神树同展的“青铜神树摇钱树”同样精巧。它以神树为原型,枝干间缀满钱币状青铜饰片,叶片纹路清晰,饰片边缘光滑圆润。古蜀人将对富足生活的期盼融入其中,让神树既承载沟通天地的使命,又成为寄托美好愿景的象征,一刚一柔间,尽显文明的丰富内涵。
走出博物馆时,细雨已经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三星堆遗址的土地上。回望博物馆的建筑,它像是从地下生长出来一般,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仿佛在诉说着古蜀文明与大地的紧密联系。这场旅程,从济南到成都,从春熙路的烟火气到杜甫草堂的诗意,从都江堰的智慧到三星堆的神秘,我们不仅领略了蜀地的美景与美食,更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脉络。
从毛泽东同志所引领的新中国,到四千年前的古蜀文明,中华文明始终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财富。踏上返程的路途,蜀地的风景渐渐远去,但这段旅程的记忆却深深印在我们心中。未来,我们还会继续行走在这片土地上,去探索更多的未知,去感受更多的美好,也去传承与守护这份属于我们的文明与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