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盏灯,那缕香
文/李凤娥
九月的天空是很高的。薄薄的云浮在空中,如同扯散的棉絮。九月的天气,不冷不热,恰是清爽宜人。
九月的树叶是浅绿的。却已不如夏日那般葱郁,叶尖微微泛黄,透出些秋的消息。偶有微风拂过,树叶便轻轻摇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低声絮语。阳光穿过枝叶间的缝隙,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那光影不似夏日那般炽烈,而是温和的,如同蒙了一层薄纱。
九月的雨是稀里哗啦的。不似夏季暴雨那般倾盆而下,而是细细密密,如丝如缕,悄无声息地滋润着大地。雨后,万物皆洗得洁净,叶片上挂着水珠,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九月的教师节是春满园的。秋意初透,早晚的风已带些微凉,校园里的树牡丹挺着大肚皮,孕育着丰收的果实。每逢此时,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立于讲台之上的人们,他们大抵皆是一样的神情,一样的姿态,粉笔灰沾在袖口,落到额头,染白了发髻,落到眼镜片上,染白了睫毛。
九月的回忆是长长久久的。九月里,那无数个恩师的面孔映入眼帘的频率更多;那个初为人师时,第一次站在属于我的舞台上的尴尬场面,清晰可见;回头看看我的身后,是奋战在各行各业学生群体,他们正在为祖国强起来浴血奋战。我很自豪,因为我积淀了三十六年的教育经验,培养各行各业建设祖国的人才,我也感染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家长团队。我自豪,因为我还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我的学生中有的上大学,有的上高中,有的上初中,有的是我刚刚接手牙牙学语的小学生,身后是我培养孩子走过的弯弯曲曲的路,在这条路上粉笔也爬满了我的额头,年轮也雕刻在我的脸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九月里有属于我们自己的节日。瞧,夜色中,那无数个办公室的灯亮着,每一盏灯下都坐着一个伏案的人。他们有的年轻,有的已生华发;有的青春懵懂,有的步履蹒跚;有的严厉,有的温和;但都在做着一件事:走在教书育人的路上,秉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梦,将自已磨成粉笔灰,洒向下一代的天空,燃成蜡炬,照亮下一代的路。
那粉笔灰,或许是世界上最普通的尘埃,纷纷扬扬,染白了他们的双鬓。但在我的嗅觉记忆里,那却是一种独特的芬芳,混合着书本的墨香、黑板的粉笔气息。那是一种名为“教诲”的味道,它不馥郁,却深沉;不扑鼻,却萦绕心间,数十年不散。如今,每当我走进教室,总会让我瞬间恍惚,仿佛又看见那个回答不出问题、紧张得手心出汗的孩子,我的笑脸和激励或许能调动孩子的各个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平复他们渴望得到表扬的心理需求。
在我记忆深处的老师,总是与灯光为伴。深夜办公室那盏孤零零的白炽灯,映照着他伏案批改作业的背影,如同一尊沉思的雕塑。清晨教室里那盏明亮的日光灯,伴随着他略带沙哑却铿锵有力的讲解,将知识的金光洒在每个稚嫩的心田。那灯光,不像太阳般炙热耀眼,却如星辰般宁静恒久,足以照亮我们懵懂前行的小路。多年后,当我们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追逐聚光灯时,才蓦然明白,最初照亮我们、给予我们方向和勇气的那束光,永远来自那方三尺讲台。是他们手握粉笔,画出的不仅是三角形和化学方程式,更是世界的轮廓和未来的蓝图。他们告诉我们,山的那边不只是山,海的那边不只是海,还有浩瀚的星空和无穷的真理等待探索。他们教会我们的,何止是“ABCD”和“之乎者也”,更是跌倒后爬起的坚韧,是面对是非时的正直,是看待这个世界的宽容与善良。
人们常说“师恩如山”,山是沉静而巍峨的依靠。但我却觉得,师恩更如流水,润物无声。它流淌过我们年少焦渴的心田,滋养了理想的种子,却从不喧哗,功成身退后,便悄然流向下一片需要它的土地。当一株株幼苗婷婷如盖时,他们依然守在最初的园圃,微笑着迎接又一季新生,送走又一届经过精雕细琢的精品。
值此教师节,千言万语,最终或许只能凝成最朴素的一句:“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那盏灯,或许已照亮了千万里之外; 那缕香,注定将芬芳我们的一生。在第四十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敬所有曾经奋战在教育一线和现在还奋战在教育第一线和将来为教育事业而奉献一生的教育工作者。
晨光熹微时,桂花该开了吧。我想,那香气终会弥漫整个校园,如同先生们的教诲,细细密密地渗进岁月的缝隙里,年年岁岁,永不散去。
九月,天高云淡,空气中开始夹杂着桂花的清甜和一丝熟悉的书卷气。这是一个属于感恩的季节,因为有一个日子,只为提醒我们记起生命中的那些“点灯人”——老师。“一朝沐杏雨,一生念师恩。”
作者李凤娥近照
作者简介:李凤娥,宁夏西吉人,高级教师,就职于原州区第七小学。专著《教育犁痕》一部。自治区教育厅创新素养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固原市“思品”学科带头人。原州区“互联网+教育”专家。宁夏作协。三十余篇教学论文在《宁夏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平安校园》《中国基础教育》等期刊发表,三十余篇散文在《宁夏日报》《原州》《银川晚报》《葫芦河》《固原日报》《都市头条》《诗韵文苑》《六盘文苑》等报刊杂志及网略平台刊登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