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期
从焊花到绣针,在艺术与公益间织就生命禅意
作者:孙成贵
生活的道场,从不止于一方天地。杨淑娟,曾于焊花闪烁处,以钢铁为纸,熔焰作笔,书写工业时代的铿锵;如今,她执起绣针,让丝线在布帛上流转,更在书画艺术创作、公益志愿服务等多样领域,踏出满是禅意的生命轨迹。
苏绣的针脚里,藏着岁月的静气。那穿梭的丝线,似是时光的经纬,在她手下交织出栩栩如生的图景。每一次落针,都如参禅者的一呼一吸,专注而澄澈,将匠心与禅心融于方寸之间。这门哈尔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她之手,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专注当下”这一禅理的生动诠释。在书画艺术创作中,她亦饱含热忱,以画笔勾勒天地,用色彩抒发情怀,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对生活的感悟与对艺术的虔诚,在展览与拍卖的喧嚣中,守着一份艺术的本真。
公益志愿服务的路上,她的身影温暖而坚定。无论是走进社区,为居民带去刺绣、书画等艺术体验,还是奔赴乡村,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她都以一颗赤诚之心,践行着艺术服务大众的理念。这何尝不是一种禅意的体现?将自我的才艺与热爱,化作照亮他人的光,在奉献中实现生命的圆满与升华。
而她的多才多艺,恰是生命在不同维度的禅修。声乐里,是情感随旋律的自然流淌,不刻意,不执着;葫芦丝的乐声,似山涧清泉,涤荡心尘;京、评剧的唱念做打,是在角色中体悟人生百态,如禅者观照世间;模特的步履,走出的是对生命姿态的自信与从容;诗朗诵时,文字的力量直抵心灵,唤起对生命本真的思考;剪纸的剪刀游走,裁出的是对生活美学的洞察;烹饪的烟火气里,蕴藏着对日常滋味的珍惜。这些才艺,并非刻意堆砌,而是她在生活中,以一颗禅心,顺应本心,于不同艺术形式中,寻得与自我、与世界的和谐共处。
“玻璃砸画”堪称一绝,这独创的艺术形式,更是对“破而后立”禅机的实践。打破常规的桎梏,以全新的方式重构艺术之美,正如禅者破除执念,方能见得本心。她在艺术与生活的道路上,一路荣获诸多证书与荣誉,却从未被名与利束缚,依旧活跃在群众艺术舞台,在省市电台、电视台的专题里,分享的不只是才艺,更是一种“活在当下,享受生命每一刻,并将美好传递”的禅意生活态度。
从焊工的坚韧到艺术家的温婉,从单一的技艺到多元的艺术与公益实践,杨淑娟的人生,如一场漫长的禅修,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以专注、从容、破执、奉献的禅心,织就了一幅绚丽且充满哲理的生命画卷,告诉世人:生活处处是道场,用心处,皆禅意;传递处,皆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