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不凡
刘臣民(菏泽)
春夏秋冬一袋烟,两支粉笔写三天。
生平吃透人间苦,却育良才万万千。
教师礼赞
刘臣民(菏泽)
不觉青春化紫烟,烛泪凝霜育方圆。
磨穿题板无其数,方挺神州一片天。
以笔为犁,写尽师者的平凡与不凡——评刘臣民两首教师题材绝句
刘臣民的《师者不凡》与《教师礼赞》,以绝句的凝练笔触为“师者”画像,没有宏大叙事,却在日常细节与精神坚守的对照中,将教师的“平凡付出”与“不凡价值”写得真切动人,如两帧质朴的剪影,道尽三尺讲台后的深情与担当。
一、《师者不凡》:于“日常烟火”中,见师者的“坚守之重”
这首诗以“烟火气”的细节开篇,却在结尾处掷地有声,用“反差”凸显“师者不凡”的内核。“春夏秋冬一袋烟,两支粉笔写三天”,是对教师日常的极致浓缩:“春夏秋冬”写时间跨度之长,“一袋烟”是极寻常的生活细节,却暗合教师在四季流转中,于讲台前短暂休憩又即刻投入的状态;“两支粉笔写三天”以“少”写“多”——“两支粉笔”的微薄,对应“三天”的教学时光,既写出教师对物资的节俭,更以“写”字勾勒出其在黑板上耕耘知识的专注,将抽象的“教学日常”转化为可触的画面。
“生平吃透人间苦,却育良才万万千”则完成情感与价值的升华。前句写教师自身的“苦”——“吃透人间苦”是对其人生艰辛的概括,却无半句抱怨;后句写其“育良才”的“甜”,“万万千”以夸张手法,写出教育成果的丰硕。“苦”与“甜”的对照,“个人之苦”与“群体之甜”的转换,让“师者不凡”的意义不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扎根于“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具体行动中,平凡的日常由此生出不凡的光芒。
二、《教师礼赞》:以“牺牲之姿”,颂师者的“精神之高”
这首诗以“奉献”为脉络,用意象的堆叠与情感的递进,礼赞教师“燃己育人”的崇高。“不觉青春化紫烟,烛泪凝霜育方圆”,开篇即以“青春化紫烟”写时光的流逝——“不觉”二字道尽教师对自我青春的忽略,“紫烟”既写青春的消逝,也带着一丝诗意的凄美;“烛泪凝霜”化用“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经典意象,却以“凝霜”强化岁月的痕迹,“育方圆”则以“方”“圆”喻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将教师的“牺牲”与“育人成果”直接关联,情感真挚而厚重。
“磨穿题板无其数,方挺神州一片天”,以具体的“付出”写宏大的“价值”。“磨穿题板无其数”是对教师备课、批改作业等琐碎付出的极致刻画,“磨穿”二字见其用心之深、用力之勤;“方挺神州一片天”则将这份“小付出”升华为“大贡献”——正是无数教师“磨穿题板”的坚守,才培育出支撑“神州一片天”的人才,从“个人”到“国家”,从“具体”到“宏大”,让“教师礼赞”有了坚实的落点,也让教师的形象在“奉献”中愈发高大。
两首诗一“写日常”,一“颂精神”,却殊途同归——均以质朴的语言、真切的细节,避开对教师的空泛赞美,而是深入其“付出”与“坚守”的本质,让“师者”的形象既扎根于烟火人间,又闪耀着精神的光芒,读来让人动容,更让人对“师者”二字生出由衷的敬意。